對待,避免單純依賴武力,強調以彈壓和解散為主要手段,確保京畿地區的穩定。慈禧希望各省督撫能夠謹慎選拔賢能官員,整頓地方治理,與民眾休養生息。在處理民教糾紛時,應該公平處理,化解矛盾,避免事態擴大,從而達到鞏固政權和維護國際關係的目的。
然而,袁世凱在山東的鎮壓行動導致義和團遭受重大損失,與此同時,直隸地區的義和團卻迅速壯大,並逐漸進入北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四日,淶水義和團殺死了前來鎮壓的清軍副將楊福同。到了二十九日,約三萬義和團成員佔據了涿州。各國駐華公使要求清廷鎮壓義和團,但不顧清廷反對,堅持調兵進京保護使館。
在這樣的背景下,軍機大臣趙舒翹和順天府尹何乃瑩上奏建議,鑑於義和團聲勢浩大,與其鎮壓,不如招撫並加以利用,將他們編入軍隊,利用他們的仇教情緒轉化為對抗外國勢力的力量。慈禧對這一建議表示贊同。五月初九日至初十日,慈禧派遣趙舒翹和協辦大學士剛毅前往涿州考察義和團情況。隨後,在十日晚上,慈禧召集王公大臣秘密討論應對義和團的策略,最終決定對義和團實行招撫。
然而,就在慈禧決定招撫義和團的同時,各國駐京領事接到了本國公使要求緊急調兵進京的急電。五月十四日,一支由英國海軍中將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率領的近兩千人的八國聯軍分批乘坐火車從天津出發,前往北京。這支聯軍在行至廊坊時,遭遇了義和團的阻擊(參見廊坊阻擊戰)。十五日,大量義和團成員進入北京,次日,北京的義和團開始焚燒教堂。
慈禧派遣官員慰問各國公使及其家屬,並試圖勸阻各國調兵進京,但各國公使聯名照會總署,表示聯軍已經決定進京,無法阻止。隨著聯軍進入北京,他們在各國使館官員的指揮下,在北京街頭肆意抓捕、驅趕、槍殺甚至炮擊義和團成員及無辜中國居民。
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是否招撫義和團以及如何應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產生了激烈爭論。頑固派代表人物如載漪、剛毅、徐桐等主張招撫義和團,抗擊列強;而奕匡、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中央大員和地方督撫則主張鎮壓義和團,避免列強的武裝侵略。慈禧在這一問題上搖擺不定,最終在一系列事件的推動下做出了決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慈禧連續召開了四次御前會議,討論剿撫和戰的問題。在第一次會議上,太常寺卿袁昶認為義和團是亂民,不可信賴。慈禧反駁說,今日中國積弱已極,所倚仗的只有民心。如果失去民心,國家將無法立足。
五月二十一日,江蘇糧道羅嘉傑的兒子面見榮祿,帶來了一份據稱是洋人照會的情報,內容涉及對中國皇帝的居住地、代收錢糧、代掌兵權以及勒令皇太后歸政的要求。榮祿將這份情報呈給慈禧,慈禧看後悲憤交加,決心向列強宣戰。當晚,慈禧在儀鸞殿召開第二次御前會議,宣讀了洋人照會的部分內容,並表達了“一戰而亡”的決心。會上諸臣紛紛表示願效死力,載漪、溥良等更是極力主戰。
五月二十二日,慈禧召開第三次御前會議,繼續討論和戰問題。二十三日,慈禧得知羅嘉傑提供的情報是偽造的。然而,法國駐天津總領事杜士蘭關於各國水師提督、統領要求清軍於二十一日凌晨兩點交出大沽口各炮臺的照會,已由直隸總督裕祿奏報清廷。慈禧得知這一訊息時,大沽口炮臺早已落入聯軍手中。當天下午,慈禧在儀鸞殿召開第四次御前會議,決定正式向列強宣戰,並命令許景澄等人通知各國使臣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北京。
五月二十四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釋出宣戰詔書,並改變了對義和團的方針,由剿滅改為招撫。為了加強對義和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