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年間,馬文升在明朝政壇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在軍事、民政和朝政改革方面的貢獻,展現了他作為一位深具遠見與執行力的官員形象。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馬文升被任命為都察院右都御史,負責總督漕運,併兼顧鳳陽等地的巡撫事務。在淮、徐、和等地區遭遇饑荒時,他迅速排程江南糧銀,有效緩解了災情,顯示了其處理緊急狀況的能力。同年升任兵部尚書,但因宮廷政治的複雜,次年被調至南京兵部尚書,這背後有李孜省等人的暗中操作。
明孝宗即位後,馬文升被召回中央,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針對當時流行的迷信活動,提出了一系列清理措施,旨在恢復朝綱正氣。在弘治元年,馬文升開始提督十二團營操練,針對軍政廢弛問題,他實施了嚴格的考核制度,罷免了數十名貪腐無能的將校,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雖然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導致了針對他的威脅與誹謗,但孝宗皇帝給予了堅定支援,甚至增派護衛保護其安全。
在對外政策上,馬文升主張慎重使用武力,但在必要時也果斷採取軍事行動,如在哈密問題上,他巧妙利用地方矛盾,策劃夜襲哈密城,成功收復失地,這是明朝官軍首次深入該地區作戰,顯示了其高超的軍事策略和外交手腕。
馬文升在朝中與吏部尚書王恕並稱為人望所歸,他們的正直與政績贏得了廣泛的讚譽。然而,儘管馬文升聲望日隆,卻未被選為吏部尚書,這讓他心中難免有些許失落,但他並未因此消極,而是繼續勤勉於職守。
晚年,馬文升面對兒子馬玠的過失,雖得孝宗寬宥,但他仍引咎自責,請求辭職,表現出一位老臣的自我要求與責任感。儘管身體漸衰,他仍多次請求致仕,但孝宗念其功績,未予批准,反而加授其官職,顯示了對這位資深重臣的倚重與尊重。
六、遭劾求歸
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馬文升被改授為吏部尚書,這是一個極為榮耀的職位,同時被加封為少師兼太子太師,這樣的榮譽在明代歷史上極為罕見,足以證明孝宗皇帝對馬文升的信任與器重。此時,馬文升已是年邁之軀,但其對朝政的忠誠與熱情並未隨年齡增長而減退。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面臨京察,即官員的定期考核,孝宗特意召見馬文升,儘管聽力已不如前,馬文升仍舊錶示將公正無私地進行官員的黜陟,展現出一位老臣對國家治理的深厚責任感。
馬文升在任吏部尚書期間,對官員的考察和任用極為認真,尤其是對“傳奉官”這一特殊群體的處理,顯示了他的政治魄力和改革決心。傳奉官是指未經正常科舉或薦舉程式,直接由皇帝特旨任命的官員,這類官員的泛濫往往導致官僚體系的腐敗和效率低下。馬文升不僅提出異議,還實際操作,裁撤了大量的傳奉官,最佳化了官僚隊伍,節省了國家開支,這一系列舉措贏得了朝野的讚譽,但也因此樹敵不少。
馬文升在人事任免上的嚴格與公正,難免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其中與劉大夏的矛盾尤為突出。劉大夏與馬文升在官員評價上的不同,以及對特定官員的提拔與抑制,引發了朝中不同派系的對立。隨著正德元年(1506年)的到來,劉大夏一派的反對力量匯聚,最終導致了馬文升在提交二十一道奏疏後,被批准致仕,結束了其輝煌而坎坷的官場生涯。
馬文升的晚年,恰逢宦官劉瑾專權,因其與一些反對派官僚的密切關係,被削秩除名,這對於一位為國家鞠躬盡瘁的老臣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會永遠偏向邪惡,正德五年(1510年),馬文升去世兩個月後,劉瑾被捕,朝廷恢復了對馬文升的名譽,並追贈其一系列榮譽,以示對其一生功績的肯定和懷念。
結語
馬文升的一生,是忠誠與智慧的象徵,是勇敢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