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5章 劉大夏:明王朝的脊樑

一、初入仕途

劉大夏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小便展現了超凡的記憶力與聰慧。幼年時期,他便隨父親進京,有幸得到當朝大學士楊溥的賞識。楊溥一見到劉大夏,便預言這個孩子未來可期,不僅親自為其定名“大夏”,還將其族女許配給他,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劉大夏未來仕途的高度認可與期待。

劉大夏的仕途始於科場得意。天順三年,他不負眾望,在湖廣鄉試中一舉奪魁,四年後更進一步,高中進士。不同於常人對翰林院職位的嚮往,劉大夏主動請求赴吏職,這種選擇體現了他不圖虛名、志在實處的從政理念。他被任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後又迅速升遷為郎中,這一職務讓他有機會深入瞭解並著手改革兵部的種種積弊。

在兵部任職期間,劉大夏憑藉其對兵事的深入理解和敏銳洞察,致力於革除舊弊,提高部門效率。他所提出的建議往往能夠切中時弊,與明憲宗的治國理念相契合,因此深得歷任兵部尚書的信任與倚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劉大夏在處理與鄰國關係時的遠見卓識。當時,西廠提督汪直欲借後黎朝戰敗之機,挑起戰事以邀邊功。他向憲宗請求查閱明成祖時期張輔南征安南的文書,意圖以此為依據,重啟對安南(今越南北部)的軍事行動。面對這一可能引發西南邊境大亂的提議,劉大夏果斷採取了隱蔽而堅決的反對態度。他暗中藏匿了相關文書,並私下向兵部尚書餘子俊陳詞利害,強調一旦開啟戰端,西南地區將面臨不可估量的災難。餘子俊被其言辭打動,最終放棄了進攻的計劃,一場 可 能 的戰禍得以避免。

二、被誣入獄

在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朝鮮李朝的入貢路線成為了朝野關注的焦點。按照慣例,朝鮮使團通常透過鴉鶻關進入明朝境內,這條路線雖然曲折,卻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戰略考慮。然而,這一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建州女真的半路攔截威脅到了朝鮮使團的安全,促使朝鮮方面提出更改進貢路線,希望透過更為直接的鴨綠江通道進入明朝。這一請求看似合理,旨在規避沿途的風險,卻觸動了明朝官員對邊防安全的敏感神經。

此時,一位朝鮮籍的宦官出面為朝鮮的請求求情,眾多將領也表示贊同,認為變更路線可以保障朝鮮使者的安全。然而,劉大夏,這位深諳兵事與邊防的兵部尚書,卻對此持保留意見。他指出,從祖宗定下的鴉鶻關路線雖然迂迴,卻巧妙地繞過了多個戰略要地,這種安排絕非偶然,而是出於對邊疆穩定與國家安全的長遠考慮。劉大夏擔憂,若改由鴨綠江直接通往前屯衛、山海關,可能會為將來埋下隱患,為敵人入侵提供便利。因此,他堅決反對改變入貢路線,這一立場最終得到了採納,避免了可能的邊防危機。

然而,劉大夏的剛正不阿也給他帶來了個人的不幸。宦官阿九因其兄在京衛的經 歷職位上犯錯被劉大夏懲處,心中懷恨,伺機報復。他利用與皇帝的親近關係,嚮明憲宗進讒言,導致劉大夏無端陷入冤獄,被東廠審訊。幸運的是,劉大夏的正直與忠誠獲得了另一位有影響力的太監懷恩的賞識,懷恩挺身而出,力排眾議,最終使得劉大夏在遭受杖責二十後得以釋放,雖身受屈辱,卻也顯示了朝中正義力量的存在。

此外,劉大夏在個人品行上同樣展現了孝道的典範。當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他不顧自己剛剛脫險的處境,一夜之間便動身奔回家鄉奔喪,這份對家庭的責任感與深切的親情,進一步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

三、政績卓著

在弘治年間,劉大夏以其卓越的治政能力和深遠的戰略眼光,成為了明孝宗時期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其在地方與中央的多項政績,不僅鞏固了邊疆安寧,也促進了國家財政的整頓與民生的改善。

弘治二年,劉大夏結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