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即位,王守仁的平叛之功才得到了應有的認可和封賞。這段歷史不僅彰顯了王守仁作為軍事家的卓越才能,更體現了他深諳官場人心、進退有度的政治智慧。王守仁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憑藉冷靜的判斷、巧妙的策略和堅定的執行力,成功平定了寧王之亂,為穩定明朝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再次驗證了其“知行合一”哲學思想的實踐價值。
七、守制講學
正德十六年(1521年)隨著明世宗的即位,王守仁的政治生涯進入了一個微妙的轉折點。儘管新帝起初對王守仁的平亂之功有所賞識,但很快這種賞識就轉變為冷漠。在王守仁因父親年邁請求歸鄉時,世宗最初堅持要他留任,並升任其為南京兵部尚書,最終還是允許他在完成官職交接後回家探望父親。同年,王守仁被加封新建伯,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其軍事才能的認可,也是對其心學思想影響的間接肯定。
嘉靖元年(1522年),王守仁的父親王華去世,按照儒家傳統,王守仁需要離職守喪三年,即“守制”。這段時間,他不僅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也藉此機會在家鄉紹興深化自己的學問研究與傳播,開始了更為系統化的講學生涯。
在守制期間,王守仁的學術活動尤為活躍。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稽山書院講學,這是紹興的一所歷史悠久的學府,王守仁在這裡傳授他的心學思想,吸引了眾多學者和士子。次年,他又在紹興建立了陽明書院,進一步擴大了心學的影響範圍,其弟子們也開始在各地講學,使得“王學”得以廣泛傳播。同年,王守仁的家庭也發生了變化,原配夫人諸氏去世,他又續娶了張氏,並於次年有了兒子,家庭生活與學術傳播並行不悖,展現出他個人生活的另一面。
王守仁在紹興的居住地及其家族遷徙情況,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根據《王陽明年譜》及《姚江王氏宗譜》的記載,王華自達溪遷至餘姚,後因喜愛會稽山水而移居山陰,即現在的紹興。王陽明伯府的建立則在其平定寧王、被封新建伯之後,這一時期大約在嘉靖元年(1522年)之後,王陽明開始在朝京坊建立府邸,進一步穩固了他在紹興的文化地位。
八、總督兩廣
嘉靖六年(1527年),在南方邊陲,思恩、田州地區民族矛盾激化,首領盧蘇、王受揭竿而起,局勢動盪不安。面對這一棘手問題,先前的總督姚鏌未能平息叛亂,朝廷於是任命王守仁以左都御史的身份,總督兩廣軍務,兼領巡撫重任,寄望於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智慧來解決這一難題。
王守仁抵達思恩後,其威名早已遠播,盧蘇、王受深知王守仁平亂有方,未戰先怯,選擇主動歸降。王守仁並未簡單地以武力鎮壓,而是採取懷柔政策,接納了盧蘇、王受的投降,並巧妙地利用他們,以攻心為上,分化瓦解叛軍勢力。他安排了一系列的軍事部署,派遣汪溱、翁素、吳天挺等官員與將領,協同湖廣、廣西的土兵,分路進擊,旨在徹底肅清斷藤峽等叛軍據點。
在王守仁的精心策劃下,明軍採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湖廣兵隱蔽行軍,直至抵達目的地才突然發起攻勢,與明軍主力形成合圍之勢,給予叛軍措手不及的打擊。叛軍原本以為王守仁會分散兵力,放鬆了警惕,結果被明軍打得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在一系列的戰鬥中,王守仁充分利用地形優勢,指揮官軍攀巖攻寨,逐一攻克叛軍的堅固據點,包括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至直搗斷藤峽這一叛軍的心臟地帶。
王守仁還密令各路兵馬轉移攻勢,繼續深入敵後,對仙台等處的叛軍進行清剿。他利用時間差和空間佈局,讓永順、保靖兩地的土兵分別行動,約定在五月十三日同時對叛軍巢穴發動最後的總攻。在王守仁的嚴密部署下,永安力山的叛軍最終也未能逃脫被圍殲的命運,副將沈希儀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