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進士
嚴嵩的科舉之路,是他踏上仕途的開端,也是其人生轉折的關鍵節點。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嚴嵩,自幼便承載著父親嚴淮的厚望。嚴淮雖自身科舉不順,但對兒子的教育卻極為重視,這為嚴嵩日後在學業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幼年時期,嚴嵩在嚴氏祠接受啟蒙教育,九歲便能進入縣學,展現了超群的智慧和學習能力。十歲透過縣試,十九歲中舉,這些早期的學術成就,一步步鋪就了他通往更高榮譽的道路。
到了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五歲的嚴嵩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以乙丑科進士二甲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登榜,他的策論以《詩經》為研究方向,顯示了深厚的文學素養和經學功底。隨之,嚴嵩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是當時許多士子夢寐以求的榮耀,意味著他已步入了帝國的精英階層,並很快被授予編修之職,負責編纂國史,參與國家的文化建設。
然而,正當嚴嵩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打斷了他的前程,迫使他不得不暫時離開官場,迴歸故里養病。這段時間,恰好是另一位歷史人物——宦官劉瑾權勢達到頂峰的時期。劉瑾,作為明武宗時期的權閹,掌控朝政,排除異己,對整個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嚴嵩退官的這十年裡,朝廷內外充斥著劉瑾一手遮天的陰影,眾多正直官員或遭貶謫,或被陷害,政治環境極其惡劣。
二、纂編府志
在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袁州府知府姚汀為了記錄和傳承地方文化,決定開展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纂編《袁州府志》。這項工作旨在系統整理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地區)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等資訊,對後世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歷史意義。姚汀慧眼識珠,邀請了當時已嶄露頭角的嚴嵩擔任總纂,負責整個纂編工作的規劃與實施。嚴嵩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編纂才能,無疑是這一重任的理想人選。
然而,計劃初期便遭遇變故,姚汀因故離職,纂修工作一度面臨中斷的風險。幸運的是,新任知府徐璉於正德八年(1513年)接替姚汀之職後,立刻意識到纂修府志的重要性,不僅沒有中斷這一專案,反而更加積極地推動其進行。徐璉深知嚴嵩的才華與責任心,甫一上任,便緊急致函嚴嵩,懇請他繼續主持纂修工作。嚴嵩欣然接受,重拾筆墨,繼續投入到這部地方誌的編纂之中。
正德九年(1514年),在嚴嵩的精心組織和辛勤努力下,《袁州府志》的纂編工作進入高潮階段。這一年恰逢甲戌年,因此這部志書也被後世稱為“甲戌志”。嚴嵩以其廣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不僅詳細考證了袁州府的歷史沿革、地理風貌,還深入挖掘了當地的人物事蹟、風俗習慣、物產資源等豐富內容,力求做到資料翔實、文筆生動,使得《正德袁州府志》不僅是一部史料詳盡的地方誌,更是一部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作品。
三、高攀夏言
在劉瑾及其黨羽被清除後,嚴嵩的人生迎來轉機,他北上至順天,重新踏上了官場之路。接下來的十幾年間,嚴嵩在京城與南京的翰林院之間輾轉任職,積累經驗,逐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這段時間,正值明世宗嘉靖帝在位,他醉心於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對日常政務缺乏興趣,這為朝中大臣提供了干預朝政的契機。
在這股權力的暗流中,禮部尚書夏言憑藉嘉靖帝的寵信,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夏言與嚴嵩同鄉,這層關係為嚴嵩提供了攀附的機會。嚴嵩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政治風向,開始竭力討好夏言,利用各種機會展現自己的忠誠與才能,逐漸獲得了夏言的信任與提攜。
嚴嵩的仕途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快速上升通道。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不久,嚴嵩即被提拔為南京翰林院侍讀,代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