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聰穎
嘉靖四年五月初五日(1525年5月26日),張居正降生於荊州府江陵縣的一個秀才之家。他的誕生伴隨著一個奇異的夢境,據傳其曾祖父夢見一輪圓月落入水甕,光芒四射,隨後一隻白龜緩緩浮出水面。這一夢境被視為吉祥之兆,預示著家中即將誕生非凡之人。曾祖父隨即給這名新生兒取名“白圭”,寓意著他未來能成為家族的榮耀。
自幼,張居正便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與天賦,很快便在當地贏得了“神童”的美譽。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僅十二歲的他參加了童試,其敏銳的思維和卓越的表現吸引了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注意。李士翱對這位少年寄予厚望,鼓勵他樹立遠大理想,日後為國效力,並親自為他改名為“居正”,意在期許他能正直不阿,成為國家棟梁。
然而,張居正的才華並非一帆風順。嘉靖十六年(1537年),他首次嘗試鄉試卻遭遇挫折,未能如願高中。這次失敗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是湖廣巡撫顧璘有意為之。顧璘認為,過於順利的成長環境不利於張居正性格的磨礪,為了使其日後能夠擔當重任,他故意讓張居正落榜,以此激勵其更加努力。
顧璘的良苦用心並未白費,三年後的嘉靖十九年(1540年),張居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態重返考場,順利透過鄉試,一舉成為少年舉人。顧璘對他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欣慰,甚至解下自己的犀帶贈予張居正,以此表達對他的高度評價與期待,鼓勵他不僅要追求個人的成就,更要以伊尹、顏淵那樣的賢臣為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再創佳績,一舉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職。這一刻,不僅是張居正個人榮耀的巔峰,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點,預示著他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官場升遷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張居正以優異的成績中進士,入選庶吉士,有幸得到內閣重臣徐階的直接教誨。徐階注重實用主義的治國理念,深刻影響了張居正的世界觀,為其日後投身政治改革埋下了伏筆。在徐階的引導下,張居正深入研習朝章國故,逐漸成長為一名具有深厚學識與遠見的政治家。
張居正進入翰林院之時,正值內閣內部權力鬥爭白熱化。夏言與嚴嵩爭奪首輔之位,夏言雖一度佔據上風,卻最終因嚴嵩的讒言而遭不幸。這段經歷讓張居正親眼目睹了朝廷政治的黑暗面,尤其是政治腐敗與邊防鬆弛的嚴峻現實。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提交了《論時政疏》,尖銳地指出了時弊,提出了改革主張,然而,這份充滿真知灼見的奏疏並未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張居正的政治熱情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擊。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健康原因,張居正申請離職,返回故鄉江陵 修 養 。在這段長達三年的休養時光中,他遍訪名山大川,遊歷古蹟,不僅使身心得到了恢復,更重要的是,他親身體驗到了民間疾苦,特別是土地兼併與貧富差距的問題,這些深刻的社會現象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恢復健康的張居正重回政壇,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單純的青年才俊,而是經歷風雨洗禮後的成熟政治家。在徐階的推薦下,張居正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獲任宮右春坊右諭德兼國子監司業,更重要的是,他被徐階舉薦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這一職務不僅使張居正得以接觸未來皇儲,更為他積累了廣泛的人脈資源,為日後登上政治巔峰鋪平了道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駕崩,徐階負責起草遺詔,特意邀請張居正參與共謀,這標誌著張居正開始涉足核心決策層。隨後,張居正升任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