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未收到應有的 歲 賜 時,這位未來的皇帝不得不卑躬屈膝,以一千五百兩銀子作為“獻禮”,才得以換取嚴世蕃的“恩典”。嚴世蕃甚至囂張地宣稱,連天子之子都得向他低頭,何人敢不奉承?他的膽大妄為,終於為他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當林潤的奏疏抵達嘉靖皇帝手中,指控嚴世蕃的罪行,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將嚴世蕃逮捕入獄。然而,嚴世蕃對此不僅不感恐懼,反而顯得異常鎮定,他自信滿滿地說:“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表現出一種近乎狂妄的樂觀。他立即與黨羽密謀,意圖透過一系列策略來脫身。
嚴世蕃認為,皇帝最在意的是通倭罪,而非一般的貪汙受賄。於是,他計劃將“陷害楊繼盛、沈鏈”的罪名攬到自己身上,以期減輕處罰。他散佈謠言,聲稱三法司將為楊繼盛和沈鏈申冤,企圖誤導皇帝。然而,這一切都在徐階的預料之中。徐階巧妙地調整了罪名,避免觸及嘉靖皇帝的面子問題,同時確保嚴世蕃無法逃避重罰。
徐階提出的罪名包括嚴世蕃與羅龍文勾結倭寇、訓練私人武裝、佔據風水寶地建房等,這些都是嘉靖皇帝難以容忍的重罪。嚴世蕃對徐階的策略一無所知,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甚至安慰同黨羅龍文,以為自己很快就能重獲自由。然而,當徐階將改過的奏疏呈給皇帝,嘉靖皇帝意識到事態嚴重,命令大理寺、都察院等機構進行審訊。
在徐階的精心佈局下,嚴世蕃的罪名一一坐實。當皇帝得知嚴世蕃的“犯上”、“通倭”罪名屬實,下令將他與羅龍文處以極刑。嚴世蕃聞訊,與羅龍文抱頭痛哭,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竟連遺書都無法寫下。京城百姓得知嚴世蕃將被處決的訊息,紛紛前往西市,手持酒杯,慶祝這一時刻的到來。
結語
嚴世蕃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沉浮,更是權力濫用和道德淪喪的警示。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名字成為了腐敗的代名詞,提醒著後人權力應當服務於正義而非個人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