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歷
朱翊鈞,這位未來的萬曆皇帝,出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9月4日),當時正值其祖父嘉靖帝的晚年。由於嘉靖帝晚年沉迷於道教,對於立儲之事異常敏感,甚至到了諱言的地步,因此,朱翊鈞的出生並未立即得到公開宣佈,更不用提命名。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在明穆宗朱載坖即位之後,廷臣們才上疏請求立太子,同年正月十八日,朱翊鈞才正式被賜名為“朱翊鈞”。這個名字寓意深遠,寄予了治理天下的期望——“鈞”意味著如製陶般掌控國家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朱翊鈞的生母李氏,出身低微,原本只是宮中的一名宮女。隨著朱翊鈞的出生及逐漸成長,李氏憑藉兒子的地位得以晉升為貴妃,實現了“母以子貴”的轉變。在那個時代,作為皇太子,朱翊鈞自小就被賦予了未來治國理民的重任,因此,從年幼之時便開始了嚴格的學習生涯。
明穆宗深知太子教育的重要性,特意挑選了一批飽學之士擔任朱翊鈞的教官,負責教授他治國理政的知識。這些教官不僅傳授儒家經典,還引導朱翊鈞瞭解歷史上的治國經驗,以及朝廷的規章制度。朱翊鈞本人也非常勤奮,加上母親李太后的嚴格管教,使得他在學業上進步迅速。
李太后對朱翊鈞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心血。每當講習經書的時候,她都會親自監督,確保講官們能夠認真授課。每天清晨,李太后都會在五更時分將朱翊鈞喚醒,保證他能夠準時參加早朝,學習處理朝政。正是在這種嚴格的教育環境下,朱翊鈞不僅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養成了勤奮、自律的品格。他後來曾自豪地宣稱,自己在五歲時就能讀書,這足以證明其早年教育的成效。
二、沖齡踐祚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病情惡化,預感大限將至,於是在病榻旁召集了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和高儀,進行了最後一次託孤。明穆宗緊緊握住高拱的手,將國家重任託付於他們,同時,立於榻旁的10歲太子朱翊鈞,被寄予了繼承大統的厚望。明穆宗的遺詔強調了太子需遵循輔臣和司禮監的指導,勤奮治學,任用賢能,避免荒廢朝政,確保帝業穩固。
明穆宗駕崩後,朱翊鈞於六月初十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開啟了長達四十八年的統治。面對幼主臨朝的局面,高拱提出新政五事,旨在規範政務運作,要求萬曆皇帝親政,增強與輔臣的溝通,同時確保所有奏章均需經過內閣審閱,意圖限制司禮監的權力,防止宦官專政。這些建議雖出於對幼主的保護和對朝政的憂慮,但也反映了當時權力鬥爭的複雜性。
萬曆皇帝自幼即位,卻展現了非凡的勤奮與自律。他遵循祖制,每日前往文華殿,聆聽儒臣講讀經書,學習治國之道。不同於其他明朝皇帝,朱翊鈞對學問的追求幾乎無休無止,即便是嚴寒酷暑,也堅持每日的經史研讀,僅在每月逢三、六、九的常朝日暫時停歇。這種對學術的執著和對國事的專注,展現了他作為君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內閣爭紛
朱翊鈞即位之初,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政治動盪和內部紛爭的朝廷。明穆宗去世後,內閣權力的分配和皇權與宦官勢力的平衡,成為宮廷政治的核心議題。其中,內閣首輔高拱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之間的矛盾尤為尖銳,這場權力鬥爭,不僅影響了萬曆皇帝的早期統治,也對明朝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馮保,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宦官,深受明穆宗的寵信,而高拱則因拒絕支援馮保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兩人結下了不解之仇。在明穆宗駕崩後,馮保利用權力真空,透過遺詔成功排除了對手孟衝,自己坐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與此同時,高拱試圖藉助文官的力量扳倒馮保,授意多名官員彈劾馮保,但張居正卻暗中與馮保勾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