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的處分,其餘相關官員也被剝奪了半年的俸祿以示懲戒。面對這一情況,身為內閣首輔的王家屏選擇了站出來,他拒絕執行這一御批,並勇敢地嚮明神宗提出諫議,希望神宗能夠重新考慮這一決定。然而,王家屏的這一舉動反而激怒了神宗,導致他受到責備。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王家屏毅然決然地上書請求致仕,表達了他不願違背內心原則的決心。
儘管王家屏在二月再次請求退休,但明神宗並未立即批准。直到三月,在經歷了五次上書後,王家屏終於獲得了致仕的許可。離開京城的那一刻,他心中既有對國家的不捨,也有對平靜生活的嚮往。回到故鄉山陰後,王家屏在縣城南邊建造了復宿山房,這裡成了他晚年讀書、思考的靜謐之所,他與兒子王濬初共享天倫之樂,享受著難得的寧靜時光。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當朝鮮戰爭爆發時,王家屏雖已退居鄉野,但仍然心繫國事。他致信經略顧養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議採取和平的外交策略,避免無謂的軍事衝突,但遺憾的是,他的建議並未被採納。這一事件再次彰顯了王家屏的遠見和對和平的渴望。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當得知明神宗終於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的訊息時,王家屏激動萬分,他為此專門撰寫了一篇《壬寅賀冊立大典疏》,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同年十一月,明神宗派使者前往山陰慰問王家屏,贈送金幣、羊、酒等禮物,這不僅是對王家屏的個人關懷,也是對他為國家付出的認可。
然而,好景不長,萬曆三十一年(1604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王家屏在山陰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朝廷追贈他為少保,並賜予“文端”的諡號,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績和德行。王家屏的逝世,不僅是他個人生命的終結,也是明朝歷史上一位傑出政治家和學者的隕落。次年,他的兒子們遵照遺願,將他安葬于山陰河陽堡桑乾河畔。
結語
王家屏的一生,是明朝中期政治變革的見證,也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的體現。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即使在權力的中心,也能保持一顆正直的心,勇於擔當,敢於直言。他的事蹟激勵著後人,成為了歷史上忠耿直言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