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困不僅造成了軍事上的重大損失,也引發了朝野對孫承宗的廣泛指責。孫承宗深知責任重大,主動上疏請罪,請求給予處罰。儘管崇禎帝並未嚴厲責備,但孫承宗接連上疏,懇求辭官還鄉,表明了他對自己在此次事件中責任的深刻認識。
最終,崇禎帝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准許孫承宗回家養病,孫承宗在離任前仍不忘國事,多次上疏陳述對薊遼防務的看法。孫承宗的離去,不僅是個人政治生涯的轉折點,也反映了明末政壇的複雜與動盪,以及軍事決策中的人際關係與策略考量對國家命運的影響。
孫承宗的辭官,標誌著他從軍事前線的退隱,但他的影響力並未就此消散。在隨後的歲月裡,孫承宗仍以一名退休官員的身份,關注著國家大事,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清軍南下之際,他率家人守城,以身殉國,展現了其一生的忠誠與擔當。
七、滿門壯烈
孫承宗在晚年賦閒期間,雖遠離了政治中心,但仍心繫國家,密切關注時局變化。他整理生前文書,留下對國事的憂慮與思考,尤其是在後金(大清)的威脅與國內“流寇”問題上,他主張以強硬手段應對,體現了其一貫的堅定立場。
崇禎九年(1636年),大清改國號,再度入侵明朝,京畿再次遭受蹂躪。孫承宗領導高陽軍民,憑藉城牆抵禦清軍,成功使清軍遊騎望而卻步,未攻城而去。然而,定興城不幸淪陷,孫承宗的摯友鹿善繼殉國,孫承宗悲痛之餘,創作了大量悼念詩篇,表達了對戰友的深切懷念。
兩年後的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再次大舉入塞,是為戊寅之變。十一月初九日,清軍圍攻高陽城,知縣雷覺民倉皇逃走,孫承宗挺身而出,帶領家人與高陽軍民共同抵抗。激戰一天後,炮石耗盡,清軍攻破城牆。孫承宗在城牆上指揮至最後一刻,最終被俘。他面對清軍將領的勸降,毫不畏懼,堅決拒絕,彰顯了不屈不撓的氣節。孫承宗在與清軍將領的對話中,言辭犀利,展現了其堅定的愛國情懷與對大明王朝的忠誠。
孫承宗一家在此次戰役中幾乎滿門盡忠,除了少數僥倖逃生的後裔,包括孫承宗本人在內的五子、六孫、八侄孫及三十餘名家屬,均英勇殉國。孫承宗在被俘後,選擇從容自縊,以身殉國,展現了其崇高的民族氣節。
孫承宗的犧牲引起了崇禎帝的關注,雖有閣臣阻撓,未能立即給予厚恤,但最終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贈孫承宗為太傅,並讓其子入朝為官。同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贈孫承宗諡號“文忠”,並追贈太師。清乾隆年間,孫承宗被追諡“忠定”。
孫承宗的形象被描述為鐵面劍眉,聲音洪亮,性格方正剛直,見識通達,善於決斷,具有深遠的洞察力。他為人莊重,行事嚴謹,善於辨別人才,洞察人心,深受人們敬仰。孫承宗的文章雄健深厚,風格獨特,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學修養與人格魅力。他一生致力於正直治國,清除腐敗,倡導忠誠與正義,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尊敬。
結語
孫承宗一生,見證了晚明社會的動盪與變遷。他所構建的山海關防線,不僅在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裡,有效地抵禦了後金的侵擾,更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孫承宗的故事,是關於忠誠、勇氣與犧牲的故事,他的精神,如同那道曾經堅不可摧的山海關防線,永遠激勵著後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