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歷
朱由崧的早期經歷充滿了動盪與不幸,這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他後來短暫而曲折的帝王生涯。萬曆三十五年七月十五日(1607年9月5日),朱由崧出生於北京紫禁城內的儲秀宮,他的母親是姚氏。作為福王朱常洵的兒子,他從小就生活在皇族的光環之下。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明朝末年的動盪局勢,朱由崧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他隨父親福王朱常洵前往洛陽就藩。在洛陽的日子裡,朱由崧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然而,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二月十五日,年僅十歲的朱由崧被封為德昌王,但這並沒有為他的未來帶來好運。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洛陽城遭到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的攻擊。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福王朱常洵被農民軍所殺,而朱由崧則在王府官員和校尉的護送下僥倖逃生。他們先是逃往懷慶府孟縣,途中遭遇散兵遊勇,所有的財物都被搶走,這一路上的艱辛可想而知。
在懷慶府,朱由崧暫時得到了安置,但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有傳言說,在這段時間裡,朱由崧曾盜竊王印獻給起義軍,這一行為反映了當時局勢的混亂以及朱由崧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一些非常之舉。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朱由崧完成了喪期,襲封福王。此時,崇禎帝親自挑選了一條宮中的玉帶贈予朱由崧,這表明皇帝對這位倖存的皇族成員仍然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支援。
然而,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大將劉芳亮再次發動攻勢,這次的目標是懷慶府。二月三日深夜,懷慶府城遭到突襲,城內一片混亂。朱由崧和他的嫡母鄒氏在混亂中逃出了東門,但不久之後,朱由崧便拋下了鄒氏,獨自一人在親軍侍衛的保護下逃離。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一個名叫常應俊的皮匠挺身而出,揹著朱由崧在雪地中奔逃了數十里,幫助他逃過一劫。
朱由崧最終逃到了衛輝府城,投奔了他的堂叔潞王朱常淓。但好景不長,衛輝府城不久也被農民軍攻陷,朱由崧和朱常淓不得不繼續南逃至淮安。在那裡,他們與其他河南宗室成員一起暫居在湖邊的船上。在這些逃亡的日子裡,朱由崧失去了親人,隻身一人,身邊只有常應俊等幾名隨從相伴。
二、入繼大統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淮安開始流傳北京陷落的訊息。到了四月初一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召集各大臣釋出討賊勤王檄文,準備北伐李自成。與此同時,鳳陽總督馬士英則押注福王朱由崧,派人引導朱由崧搭乘漕運巡撫路振飛之船快速南下,以便在恰當的時機加以利用。
四月十四日,兩個從皇宮逃出的太監抵達南京,南京府部科道各官這才得知北京已陷,崇禎帝自縊的訊息。隨著崇禎帝的逝世,挑選新君成為當務之急。崇禎帝的三個兒子都被李自成俘虜,其他近支藩王如惠、瑞、桂等王都遠在外地,因此皇位只能在避難淮安的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中挑選。
按血緣親疏關係來說,福王朱由崧作為神宗之孫,支派最近,是最佔優勢的候選人。而潞王朱常淓則是穆宗之孫、神宗之侄,關係較為疏遠。然而,多數大臣卻認為福王朱由崧品行惡劣,曾有盜竊王印的行為。考慮到幾十年前的國本之爭記憶猶新,許多大臣不願他繼位。錢謙益、雷演祚等官員遊說兵部侍郎呂大器支援潞王,認為潞王更為賢明,而福王“有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七不可立”。這一觀點也獲得了史可法的支援。
另一方面,南京也有部分官員堅持以立親為原則,都諫章正宸力主立福王,並認為如果可以越過福王立潞王,則如同可以越過光宗一樣,這是不合國本的。路振飛在答覆高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