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章 李定國:南明悍將的輝煌與悲歌

一、早期經歷

李定國,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出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十一日,出生在一個位於陝西延安的貧困農民家庭。崇禎三年(1630年),十歲的李定國因張獻忠起義軍的到來而被收為養子。張獻忠見其相貌不凡,便將其收養,並賦予其姓氏張。張獻忠共有四位養子,李定國排行第二,老大是孫可望,其餘兩位則是劉文秀和艾能奇。

崇禎十年(1637年),年僅十七歲的李定國已經能夠率領兩萬人的部隊,跟隨張獻忠參與對河南和湖北地區的攻擊。到了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李定國更是喬裝成明軍差官,帶領二十名騎兵連夜疾馳至襄陽城下,成功奪取了該城。此役中,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儲備的大量軍資落入農民軍手中,標誌著張獻忠起義軍開始走向勝利的關鍵轉折點。

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李定國因卓越的戰功被封為安西將軍,並負責監管十六座軍營。此時,李定國年僅二十四歲,以其英俊的相貌、卓越的才能以及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而聞名,被譽為“小尉遲”或“萬人敵”。

隨著清軍入關,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的社會矛盾。清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張獻忠率領五十萬大西軍北上抗清。在與清軍的戰鬥中,李定國親自率軍參戰,陣斬了清軍將領古朗阿和巴揚阿。然而,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張獻忠在西充的鳳凰山被清軍射殺身亡,導致大西軍陷入混亂。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四人緊急集合殘部,迅速南下保全實力。他們從順慶(今南充市)出發,一晝夜之內疾馳數百里,最終儲存下了數千士兵和萬餘家屬。

同年十二月,大西軍抵達重慶江北,遭遇南明總兵曾英的阻擊。在斷糧十餘日後,農民軍強行渡過長江,擊殺了曾英,使殘餘的十幾萬明軍迅速瓦解。在重慶,四將軍決定處決左丞相汪兆麟,此人曾唆使張獻忠濫殺無辜,引起軍中普遍不滿。四將軍向各營傳達了“同心協力,共扶幼主”的指令,這極大地提振了士氣,軍心穩定下來,從而使得大西軍能夠在逆境中重新崛起。

二、平定黔滇

清順治四年(南明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四人的領導下向貴州進軍。三月,他們連續攻克了貴陽、定番州、永寧州等戰略要地,貴州西部的許多郡縣紛紛投降。在貴陽,四將軍就大西軍未來的方向進行了深入討論。孫可望提議前往廣東南嶺一帶,以便在必要時可以出海;而李定國則堅持認為應當協助南明,恢復明朝江山。由於張獻忠在生前曾表達過對於明朝的態度有所轉變,並且大西軍的失敗也使李定國意識到反明的錯誤,因此他更加堅定地想要歸順南明。在兩人的爭執中,李定國甚至拔刀自刺以示決心,眾將及時阻止並表示願意支援李定國的意見。最終,孫可望妥協,四將軍設壇盟誓,各自恢復了自己的原姓,並尊孫可望為首領,聯明抗清的態勢由此形成。

當時雲南正處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亂中,明黔國公沐天波被迫逃離昆明。副將龍在田與孫可望早有交情,便派遣使者向孫可望請求援助,並表示若大西軍出兵討伐沙定洲,則雲南全省可以輕易奪取。四將軍認為這是一個擴大農民軍勢力範圍的絕佳機會,於是以替黔國公復仇的名義出兵雲南。沙定洲得知訊息後,驚慌失措,放棄昆明向南逃竄。

同年四月,大西軍順利進駐昆明,當地百姓熱烈歡迎。四將軍隨即展開行動,勸說沐天波與大西軍合作,並公開宣佈共同致力於恢復明朝江山。八月,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四人在昆明共同稱王,分別被稱為平東王、安西王、撫南王和定北王。雖然四人各自稱王,但他們仍然保持了農民軍的傳統,遇事共同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