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承王爵
耿精忠作為耿仲明之孫、耿繼茂的長子,在清初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耿家原本是山東人,後來被遷徙到了遼東蓋州衛。耿仲明最初是毛文龍麾下的參將,在毛文龍被袁崇煥殺害之後,轉而投靠了努爾哈赤,並被編入了漢軍正黃旗。隨著清朝入主中原,耿仲明跟隨多爾袞進入北京,並在順治六年(1649年)被封為靖南王,成為了清朝初年的重要將領之一。
耿仲明去世後,其子耿繼茂繼承了靖南王的爵位。耿繼茂在位期間,耿家的權勢進一步鞏固。然而,好景不長,耿繼茂在1671年去世,耿精忠接替父親成為靖南王。耿精忠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並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與肅親王豪格的女兒結婚,被封為和碩額附,這進一步提升了耿家在朝廷中的地位。
耿精忠襲爵後,開始展現出與前幾代不同的野心。據說當時流傳著一句讖語:“天子分身火耳”。這句話暗示著未來的天子會具有某種與“火”相關的特徵。耿精忠對此深信不疑,認為這是一種預示自己將成為天子的徵兆。因此,他開始積極地準備,命令自己的部屬和將士們做好應對變局的準備。
二、舉兵謀反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決定撤銷“三藩”,這一決策引發了吳三桂的反叛,隨後不久,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響應。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發動政變,拘禁了福建總督範承謨的幕僚五十多人,並開始了一系列旨在削弱清廷權威的行動。
耿精忠利用民間傳說和象徵意義來激發民眾的反清情緒。他下令修繕于山九仙觀,並更改了王天君神像的姿態,從原先的坐像改為立像,且改變了神像的表情,使之顯得更加倨傲不恭,以此來隱喻對清廷的不滿。他還透過封官晉爵的方式來拉攏人心,派遣親信接管延平(今南平)、邵武、福寧(今霞浦一帶)、建寧、汀洲(今長汀)等重要地區,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為了贏得更多支援,耿精忠還宣佈恢復明朝的服飾制度,自鑄貨幣“裕民通寶”。
當認為時機成熟後,耿精忠正式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並分三路出兵:東路進攻浙江溫州、台州、處州等地;西路進攻江西廣信、建昌、饒州等地;中路則進攻浙江金華、衢州等地。與此同時,他還邀請臺灣的鄭經從海上進攻廣東潮州、惠州,並奪取沿海各郡縣,形成陸海呼應之勢。這一系列動作讓耿精忠的兵力迅速擴張至十餘萬人。
耿精忠的反叛行動引起了清廷的高度關注。康熙帝一方面派遣軍隊進入福建,削去了耿精忠的爵位,並將其在京的兄弟拘禁起來;另一方面,康熙帝嘗試勸說耿精忠改過自新,承諾只要他能夠平定臺灣的鄭經,就可以繼續擔任福建的統治者。然而,耿精忠並未理會這些勸告,繼續擴大戰線,攻佔了浙江江山、平陽、金華、義烏、諸暨等地,並深入浙東;佔領了江西石城,逼近寧都、贛州;甚至一度攻佔了安徽的徽州、祁門等地。
面對耿精忠的挑戰,清廷迅速做出了反應。1674年,朝廷任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領大軍南下浙江。經過一系列戰鬥,清軍逐步穩住了陣腳,並在1675年成功收復了浙江處州等地。
三、勢窮投降
隨著“三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以及與臺灣鄭經反清勢力之間的猜忌,耿精忠的勢力逐漸陷入困境。耿軍的軍餉匱乏,士氣低落,加之在佔領區的暴行,導致民心喪失,為清軍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軍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康親王傑書的指揮下,清軍首先攻克了江山,隨後突破了仙霞關,進入福建境內,先後佔領了浦城和建寧。緊接著,清軍攻佔了延平,並逼近水口。這一連串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耿精忠的力量。
面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