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吳世璠:最後的掙扎與悲劇的終結

一、貴陽繼位

吳三桂在決定起兵反清之前,曾試圖接回在京的兒子吳應熊,但後者拒絕返回昆明,並且將康熙帝即將採取的削藩計劃告知了吳三桂,同時讓吳三桂的密使秘密帶走了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這一舉動無疑加速了吳三桂反清的步伐。然而,吳應熊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清廷的懲罰,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5月18日)四月十三日被康熙帝誅殺,一同遇難的還有他的次子吳世琳。吳世璠得以留在雲南,成為吳三桂的重要繼承人。

隨著吳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衡陽稱帝,吳世璠被封為皇太孫。不久之後,吳三桂病重,他授意心腹大臣迅速召回吳世璠,以便交代後事。然而,在吳世璠抵達之前,吳三桂便已病逝。為了穩定軍心,避免引起混亂,吳三桂的親信們決定暫時隱瞞他的死訊,下令關閉衡州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入,並且每日仍按慣例向吳三桂的寢宮進奉衣物食物,以此來維持表面的平靜。

與此同時,吳三桂的侄子、女婿以及其他心腹將領聚集在衡州,共同商討對策。他們推舉吳國貴總管軍務,並派遣胡國柱返回雲南迎接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然而,留守雲南的郭壯圖堅決反對這一計劃,他認為雲南是戰略要地,不能輕易讓吳世璠離開。胡國柱極力勸說,但郭壯圖始終不肯改變立場,甚至認為可以放棄湖南,固守險要之地,繼續在雲南建立“夜郎王國”。

胡國柱無奈之下,只能將吳三桂的遺體用棉花包裹,秘密運送回貴州和雲南,而吳世璠則在胡國柱的陪同下前往貴陽。在那裡,吳世璠即位為帝,將貴陽府貢院設為臨時行宮,並定年號為“洪化”,追尊吳三桂為“太祖高皇帝”,其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官制沿用了吳三桂時期的體系,並對諸位將領進行了封賞,其中方光琛、郭壯圖成為核心成員,吳世璠的叔叔吳應期被封為楚王。經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郭壯圖的女兒最終被冊封為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吳世璠即位時遭遇了不祥之兆:在胡國柱奉命築壇進行祭祀儀式時,突然颳起了強勁的陰風,所有的燈燭都被吹滅。這些跡象似乎預示著吳世璠統治的不穩定性和即將到來的危機。

二、全盤崩潰

吳三桂逝世之後,吳軍內部的軍心開始進一步渙散,局勢變得愈發不可收拾。吳應期堅守嶽州,但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形勢愈發危急,他不得不棄城突圍而逃,導致嶽州失守。嶽州的失陷意味著湖南的大門完全敞開,為清軍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正月二十七日,早已集結在荊州待命的清軍乘勢渡江,數千艘船隻同時出發,場面壯觀。康熙帝隨即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吳軍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全線潰退。

吳應期、胡國柱、王緒等人從嶽州一路逃至辰州,試圖在這裡重新組織防線。他們選擇在辰州安營紮寨,憑藉險要的地勢據守。然而,到了這個時候,除了辰州、武岡、新寧之外,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落入清軍之手。

面對吳軍的敗退,清軍各路大軍迅速推進。大將軍察尼趁機奪取了嶽州,並且攻克了辰龍關,切斷了吳軍的退路。安親王嶽樂率軍攻克長沙,進一步鞏固了清軍在湖南的控制權。與此同時,喇布收復了衡州,傅宏烈等部則成功收復了桂林,這些勝利使得清軍在南方的戰略地位大大加強。

三、內部傾軋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吳世璠逃回昆明,此時的吳氏集團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吳應期作為吳氏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從湖南逃到貴州,並前往昆明朝見吳世璠。因為是同一家族的成員,吳應期被留在內庭受到款待。在宴席上,吳應期想到一連串的失敗,感到絕望,將責任歸咎於方光琛,稱其為“首禍”。夏國相等內外親屬也在場,聽到這番言論後,皆痛哭失聲。

吳應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