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時期
鄭克塽出生於東寧承天府,是鄭經的次子,母親是後宮夫人黃氏。他的嫡母唐氏,即鄭經的正妻,已經在鄭克塽出生前四年去世。鄭克塽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長鄭克臧。
在鄭克塽五歲時,清廷內部發生了重大的變故。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靖南王耿精忠相繼起兵反清。其中,耿精忠派遣使者前往臺灣,請求鄭經出兵援助其在福建的戰事。鄭經遂決定出兵西征,為了確保臺灣內部穩定,他立鄭克臧為延平王世子,並賦予監國權力,管理臺灣政務。同時,鄭經還安排了兩門婚事:陳永華的女兒許配給鄭克臧,而馮錫範的女兒則許配給鄭克塽。
陳永華作為東寧總督,負責留守臺灣,管理島上的軍政事務,深受百姓尊敬。然而,隨著鄭軍在內地的失利,返回臺灣後,馮錫範對陳永華的地位和影響力感到嫉妒,開始密謀奪取陳永華的兵權。馮錫範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段,對陳永華進行了一番巧妙的誘導。他對陳永華表示,自己在西征中未能立功,認為繼續擔任高位不合時宜,打算辭職歸隱。這一舉動讓陳永華深受觸動,也萌生了退隱之意。
在馮錫範的進一步勸說下,陳永華向鄭經提交了辭呈,請求辭去所有職務。鄭經最初並不願意批准,但在馮錫範的堅持下,最終同意了陳永華的請求。陳永華所統領的勇衛軍,臺灣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被轉交給鄭經麾下的另一員大將劉國軒指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馮錫範表面上支援陳永華辭職,但他本人並沒有辭去侍衛一職。
陳永華的離職導致他在朝中的影響力大大削弱,不久之後便抑鬱而終。陳永華的去世對鄭克臧的勢力造成了重大打擊,也為日後鄭克塽繼承王位埋下了伏筆。
二、奪得王位
鄭克塽的父親鄭經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留下了關於繼承權的激烈爭鬥。當時,世子是鄭克塽的長兄鄭克臧,他是陳永華的女婿,已經成年,擔任監國多年,評價頗佳。然而,馮錫範卻意圖讓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成為新的統治者。馮錫範憑藉與劉國軒之間的特殊關係,說服劉國軒支援鄭克塽,而劉國軒也曾拜馮錫範的父親馮澄世為義父,這使得劉國軒違背了原本應該效忠於鄭克臧的承諾。
馮錫範開始策劃推翻鄭克臧,他與鄭氏宗親鄭聰一同向太妃董酉姑進讒言,聲稱鄭克臧並非鄭經真正的兒子,而是李氏之子。這些言論加上馮錫範的精心佈局,最終導致了一場政變。馮錫範與鄭經的其他兒子們以鄭克臧非嫡出之子為由,將其縊殺。於是,鄭克塽得以承襲延平王的爵位,並被擁立為新的統治者。
鄭克塽即位後,首先對宗室成員和政變功臣進行了晉封,分別賜予不同的爵位。他還追贈了自己的祖父鄭成功夫婦以及父親鄭經夫婦諡號。政變後,馮錫範因擁立有功而被封為忠誠伯,繼續管理侍衛,兼任參贊軍機。鄭聰被封為輔政公,但由於其才能平庸,決策能力不足,實際上聽命於馮錫範。鄭明、鄭智則被任命為左右武驤將軍。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鄭克塽還發布了一份宣告,宣稱鄭克臧並非鄭氏血脈,因此無法繼承大位。這一行為導致了民心和軍心的喪失,加劇了內部的不穩定局勢。
此時,清朝方面也注意到了鄭氏政權的變化。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帝上奏稱,鄭克塽年幼,無法有效控制屬下,而鄭軍士氣低落,民心不穩,是攻打臺灣的大好時機。康熙帝對此表示贊同,並著手準備征討臺灣。
事實上,鄭克塽統治下的臺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軍事挑戰。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物價飛漲,財政狀況惡化。為了應對清軍可能的進攻,鄭氏政權不得不加強對臺灣民眾的壓榨和勒索,這進一步激化了島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鄭軍在大陸沿海地區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