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場順達
徐乾學是明清之際著名的學者和官員,他出生於明朝崇禎四年(1631年)十一月二日(陽曆11月24日),出生地在今天的江蘇崑山。徐乾學自幼天資聰穎,八歲時就能撰寫文章,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他的家族背景也非常顯赫,其舅父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對徐乾學及其弟弟們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順治七年(1650年),徐乾學已經顯示出卓越的文學才能,這一年他與當時的幾位文壇巨擘如吳偉業、尤侗、朱彝尊等人共同在嘉興組織了名為“十郡大社”的文學團體。這個社團不僅聚集了一批當時的文化精英,還促進了文學交流與創作的發展,對於當時的文化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
到了順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學正式步入仕途,進入了太學深造,這是明清時期培養高階官員的重要機構。在太學中,他繼續精進學業,並最終於康熙九年(1670年)參加了殿試。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最高階別,透過者將被授予進士出身,並有機會進入朝廷任職。徐乾學在這次殿試中表現出色,被御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即獲得了“探花”這一榮譽,隨後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開始了他在官場上的生涯。
徐乾學的兩個弟弟同樣成就非凡,順治十六年(1659年)他的弟弟徐元文高中狀元,而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另一個弟弟徐秉義也考取了探花。因為這三位兄弟的傑出表現,他們被譽為“崑山三徐”,成為了當時社會上廣為人知的文化名人。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顧炎武的支援與教導。顧炎武不僅是他們的舅父,更是一位學問淵博、思想深邃的學者,他對三個外甥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心血,不僅經濟上給予資助,還在學術上給予了指導。
二、仕宦著學
徐乾學在科舉成功後,他的仕途也頗為順利,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乾學擔任了順天府鄉試的副考官,與蔡啟観共同主持考試。在這次考試中,徐乾學獨具慧眼,從被放棄的試卷中發現了韓菼的才華,並最終推薦他為狀元。這一舉動不僅讓韓菼脫穎而出,還影響了當時的文風,使得文章風格向著更加古樸而清新文雅的方向轉變。然而,這次考試也並非毫無爭議,因為副榜遺漏了漢軍卷未取,導致徐乾學和蔡啟観遭到給事中楊雍建的彈劾,結果兩人被降一級呼叫。
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學透過捐贈的方式恢復了原來的官職,並且很快得到了晉升,成為了左春坊左贊善,還擔任了日講起居注官。然而,就在這一年,他的父母相繼去世,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回家守孝,於是丁憂回到了老家。
在守孝期間,徐乾學並沒有停止學術研究。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別人的幫助下,他開始編纂了一部重要的關於喪禮的著作——《讀禮通考》。這部著作共有120卷,其中廣泛收集了各家學說,並對其進行了深入剖析。儘管該書在徐乾學去世後兩年才由他的兒子刊行,但它在中國喪禮文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讀禮通考》在編纂過程中使用了一些萬斯同的資料,因此存在一定的抄襲嫌疑。
康熙十九年(1680年),徐乾學又參與了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他為納蘭性德蒐集了大量唐代至明代學者解經的書籍,最終纂輯成了《通志堂九經解》,共1795卷,這對於後世瞭解古代儒家經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學被任命為《明史》的總裁官,負責領導編纂這部重要的歷史著作。這不僅體現了他在當時學術界的地位,也是對他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
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徐乾學擔任了翰林院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