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事蹟
孫思克的早期事蹟始於其在王府擔任護衛的角色。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孫思克被授予牛錄額真的職位,這標誌著他在清朝軍事體系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年六月,他又被任命為刑部理事官,這一職位使他有機會參與處理軍政事務,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孫思克的職位再次得到提升,他改任甲喇額真。這一時期的清朝正處於統一全國的關鍵階段,孫思克的晉升意味著他將有機會在更廣闊的戰場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順治十三年(1656年),孫思克因其優異的表現完成了三年的考核期,獲得了蔭庇一名兒子進入國子監學習的機會,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也是對其家族的一種榮譽。
隨後,孫思克追隨洪承疇南下,參與了對貴州、雲南的征討行動。這次征討是清朝完成全國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思克在此期間多次立下戰功,尤其是在平定西南地區的戰鬥中,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決心。在這些戰鬥中,孫思克不僅能夠有效地指揮部隊,還能夠靈活應對戰場上的各種突發情況,確保了每一次行動都能夠取得勝利。
二、駐守涼州
孫思克於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被擢升為甘肅總兵,負責鎮守涼州。這一任命標誌著他在軍事生涯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涼州地處西北邊陲,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孫思克的到來,為這一地區帶來了更加穩固的防禦力量。
康熙五年(1666年),西北邊疆局勢緊張。當時,厄魯特蒙古有意向東遷移,計劃遷往大草灘。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清廷的反對。被拒絕後,厄魯特蒙古與清軍在定羌廟發生了一場衝突。在這場戰鬥中,厄魯特蒙古遭受了失敗,但他們並未就此放棄,反而揚言要分三路入侵邊境。其中一路計劃進攻河州、臨洮、鞏昌;另一路則直指西寧;最後一路則指向了孫思克所在的涼州。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孫思克與提督張勇共同向朝廷上書,請求採取軍事行動來應對這一威脅。然而,清廷考慮到當時的國內外局勢,並不希望輕易開啟戰端,因此決定採取較為保守的戰略。朝廷指示孫思克與張勇要加強邊防,嚴格守衛邊境,並積極安撫當地少數民族,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遵照朝廷的指示,孫思克與張勇在扁都口西水關到嘉峪關一帶展開了大規模的邊防建設工作。他們組織修建了一系列邊牆,這不僅加強了邊防設施,還迫使厄魯特蒙古在邊境放牧的部落紛紛撤離,從而減少了潛在的摩擦。為了進一步鞏固邊防,孫思克親自巡視南山各處險隘,指揮部隊加固防線。同時,他還加強了軍紀管理,選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將領,並對軍隊進行了精簡,裁撤了多餘計程車兵,確保每一分錢都能用在刀刃上。
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提升了涼州乃至整個西北邊疆的防禦能力。孫思克的努力也得到了山陝總督盧崇峻的認可,他向朝廷彙報了孫思克在邊疆所做的工作。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孫思克因此被加授右都督銜,以表彰他在邊防建設方面的傑出貢獻。
三、平叛西北
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的叛亂,在平涼起兵,臨鞏諸郡相繼響應,蘭州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孫思克迅速作出反應,派遣遊擊劉衍等人前往蘭州支援,自己則帶領主力部隊前進至苦水鎮。蘭州很快落入叛軍之手,陝西總督哈佔命令張勇、王進寶等將領從金城關渡過黃河,以收復蘭州。與此同時,孫思克從涼州出發,經過阿壩、紅水、蘆塘等地,穿越人跡罕至的草地,結筏渡過黃河,奪取了靖遠及周邊的一些城堡。
孫思克原本計劃進攻固原,與張勇會師平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