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章 清朝名臣劉於義:從翰林新秀到朝堂重臣

一、早期經歷

劉於義的早期經歷充滿了才子成長的典型元素,從他出生的背景到步入仕途的過程都體現了那個時代對於學問和德行的重視。劉於義出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彼時的清朝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社會秩序趨於安定,經濟文化得到恢復和發展,這為劉於義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劉於義出生在江蘇武進,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劉於義,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薰陶。他勤奮好學,尤其在經史子集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這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名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劉於義透過科舉考試,一舉成為進士。在當時,能夠中進士意味著個人才華得到了官方的認可,也標誌著他正式踏入了仕途。中舉之後,劉於義被選為庶吉士,這是清廷培養年輕有為官員的一種方式。庶吉士們會在翰林院進行深造,接受更為專業的訓練,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朝廷。

在翰林院期間,劉於義表現出了超群的才華。他撰寫的各種文稿不僅文字優美,而且內容深刻,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受到了高度評價。這些作品反映了劉於義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也為他贏得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雍正元年(1723年),劉於義的仕途開始加速上升。這一年,他被選入南書房,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因為南書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核心場所之一。起初,劉於義擔任中允之職,這是一項重要的顧問角色,意味著他已經開始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與決策。不久之後,他又被任命為侍講學士,這一職務不僅要求具備深厚的學問,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演講能力和教育才能。

在擔任侍講學士的同時,劉於義還被委以山西學政的重任。作為學政,他需要負責整個山西省的教育管理工作,包括選拔人才、監督學校執行以及推動當地的文化事業發展等。

二、體恤百姓

劉於義在山西任職期間,面對的是一個糧食短缺、民生困苦的社會現實。當時的山西,由於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尤其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許多家庭面臨食物不足的問題。這種情況對於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也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作為一位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官員,劉於義在深入瞭解了山西的情況後,意識到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性。他並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經過一番思考和調查研究之後,劉於義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建議:利用政府的部分財政盈餘——即所謂的“耗羨”,來設立一項專門的糧食儲備計劃。具體來說,他建議每年從 耗 羨 中撥出四萬兩白銀,用於在太原、平陽、潞安、大同四個主要城市購買糧食,並將其存入官倉。

這項計劃的核心在於,當春季到來,農民尚未收穫新的作物,而舊糧又已消耗殆盡的時候,官府可以將儲存的糧食以平價出售給急需糧食的家庭。這樣一來,既可以幫助民眾度過難關,又能避免市場上糧食價格因需求激增而暴漲,從而保護了廣大貧苦百姓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到了秋季收穫季節,官府再以合理的價格購入糧食補充庫存,確保這一計劃能夠持續有效地運作下去。

劉於義的建議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重視,皇帝隨即指示時任山西巡撫伊都立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執行。這一措施實施後,大大減輕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壓力,提高了他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這也表明了劉於義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學者和官員,更是一位關注民生疾苦、勇於擔當的好官。

三、無私執法

劉於義在出任倉場侍郎期間,面對的是一個充滿貪腐和營私舞弊的環境。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