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歷
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有一位官員以其豐富的仕途經歷見證了帝國的盛世與變革。他出身察哈爾博羅特鄂托克人,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學與潛力。康熙五十六年,他作為官學生被選拔入朝,初授內閣中書之職,正式步入仕途。次年,憑藉其勤勉與才能,他迅速升遷,先後擔任欽天監五官正、理藩院堂主事,及至內閣侍讀,每一步都穩健而紮實。
康熙末年,他的仕途更是如日中天,於六十一年晉升為內閣侍讀學士,成為皇帝近臣,參與機要。進入雍正朝後,他更是備受重用,雍正二年即擢升為內閣學士,地位顯赫。雍正三年,為鞏固邊疆,他受命與副都統、宗室鄂齊一同前往西藏,宣佈朝廷對四川、雲南與西藏邊界的新劃定,有效促進了地區穩定與民族團結。
然而,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雍正五年,因辦理政務中有所不協,他一度被降職,但在內閣學士的位置上仍繼續效力,體現了其堅韌不拔的品性。雍正九年,他因功被賜孔雀翎,象徵著皇家的恩寵與榮耀。次年,他又擔任翻譯鄉試正考官,選拔人才,為國育才。
至雍正十一年,他更是被委以重任,進入軍機處行走,成為國家最高決策層的一員,參與處理國家大事。雍正十三年,他署理工部侍郎,並擔任世宗憲皇帝實錄副總裁,負責編纂皇帝實錄,記錄歷史,功在千秋。
乾隆元年,他再次調任署理兵部侍郎,併兼任經筵講官,為皇帝及皇子們講授經史,傳承文化,其影響力跨越兩朝,為清朝的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嶄露頭角
乾隆三年,這位官員的仕途達到了新的高峰,被正式任命為兵部侍郎,掌管國家軍事要務,其能力與威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充分認可。次年六月,他更是身兼數職,除兵部侍郎外,還兼任理藩院侍郎,並外放為湖廣總督,負責治理這片廣袤而複雜的地區。面對鎮筸、永綏一帶的苗民叛亂,他果斷決策,與巡撫馮光裕等人緊密合作,僅用兩個月的時間便平息了叛亂,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深得皇上嘉許。
然而,乾隆五年,他因母親去世而按例丁憂回京,暫時離開了政壇中心,但這份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並未影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乾隆六年,皇帝特命他繼續在軍機處行走,同時授予他兵部尚書兼議政大臣的重職,足見對其能力與忠誠的高度信任。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職責範圍進一步擴大。乾隆八年,他又被委任兼管理藩院事務,成為處理邊疆民族事務的關鍵人物。到了乾隆十一年,他的仕途再次迎來重要轉折,先是署理山西巡撫,後又因準噶爾部遣使進貢,班第回京供職,他被委以正藍旗滿洲都統的重任,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滿清貴族與官僚體系中的地位。
乾隆十二年,他更是被任命為會典館正總裁,負責編纂國家大典,這是一項極為榮耀且艱鉅的任務,不僅要求深厚的學識與才華,更需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協調能力。
三、邊疆平叛
乾隆十三年(1748年),班第被授予內大臣的職務,參與征討大小金川的戰役。在此期間,他被派去監督軍需物資的供應,並且加封為太子少保。同年六月,班第前往前線監督對昔嶺的攻擊行動。然而,僅僅一個月後,他就被派遣去調查四川巡撫紀山是否存在濫用職權的情況。調查結果屬實後,紀山被解除職務,班第隨即被任命為四川巡撫的代理。八月,由於訥親和張廣泗的軍隊長期未能取得顯著成果,乾隆皇帝向班第諮詢意見。班第在回答時僅指出了張廣泗的過失而未涉及訥親,因此被認為有偏袒之嫌,導致他被降職為兵部侍郎。
次年(1749年),班第雖然因之前事件受罰,但仍舊得到了重用,被給予副都統的身份前往青海處理事務。到了乾隆十五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