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舉入仕,翰林揚名
劉於義,字喻旃,號蔚岡,出生在江蘇武進,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歷史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文化名人。劉於義自幼便展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聰慧與勤奮,他的家庭雖然並非豪門望族,但卻注重教育,這為他後來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於義得以廣泛涉獵經史子集,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劉於義透過了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殿試,考中了進士。這標誌著他正式步入了仕途,開啟了在清廷為官的職業生涯。在當時,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而進士則是其中最為尊貴的一級,這意味著劉於義已經成為了社會精英的一部分。
進入翰林院之後,劉於義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新晉身份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工作。翰林院是中國古代朝廷的學術機構,聚集了當時最優秀的學者,他們不僅承擔著修史、編纂文獻的工作,還經常參與起草皇帝的詔書和諭旨。劉於義憑藉著自己紮實的文字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翰林院中迅速嶄露頭角。
在翰林院的日子裡,劉於義承擔了大量的文書工作,特別是負責撰寫朝廷的各種重要檔案。這些檔案不僅要求文字優美,更要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皇帝的意志。劉於義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他撰寫的諭旨條理清晰,措辭恰當,深得康熙帝的喜愛。
二、政務繁忙,多任要職
雍正元年(1723年),隨著康熙帝的逝世,雍正帝登基,清王朝進入了新的統治時期。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劉於義憑藉其在翰林院積累的良好聲譽和紮實的工作經驗,得到了雍正帝的青睞。這一年,他被選入南書房供職,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意味著他將直接參與國家的重大決策,這對於任何官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榮譽和挑戰。
在南書房任職期間,劉於義不僅需要處理繁重的文書工作,還要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為皇帝提供意見和建議。這段時間的經歷,極大地提升了劉於義的政治敏銳度和決策能力,同時也使得他對於國家的整體運作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隨後幾年裡,劉於義的仕途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雍正四年(1726年),他被任命為倉場侍郎,負責管理國家糧食儲備,確保糧食安全。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清朝這樣一個農業社會中,糧食問題是關係到社會穩定的大事。劉於義在這一崗位上的表現非常出色,有效地保障了國家的糧食供給,進一步鞏固了他在雍正帝心目中的地位。
雍正八年(1730年),劉於義再次獲得晉升,這次他被調任吏部侍郎。吏部作為清代最重要的部門之一,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考核以及調動等工作。劉於義在這個職位上,不僅要處理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還需要協助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規定,這對於提高整個官僚體系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他的公正無私和嚴謹作風,贏得了同僚們的尊重和支援。
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劉於義的職業生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一年年初,他被任命為直隸河道總督,負責治理直隸地區的河流,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直隸地區位於華北平原,河流眾多,水患頻發,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劉於義接任後,積極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河道疏浚和堤壩加固工程,有效地減輕了洪水災害的影響,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同年晚些時候,劉於義又被提升為刑部尚書,同時保留了河道總督的職務。刑部作為掌管全國司法事務的部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劉於義在刑部尚書任內,秉持公正嚴明的原則,處理了一系列重大案件,維護了法律的尊嚴,進一步彰顯了他的行政能力和責任感。
三、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