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傅恆進入雲南,四月抵達騰越邊城。在這裡,他發現了可以利用的地理優勢,如翁古山的優質木材資源和野牛壩的適宜造船環境。傅恆隨即命令其子傅顯率領三千清軍與數百名工匠秘密造船,同時制定了水陸並進的戰略計劃,旨在直搗緬甸首都阿瓦。
同年七月,傅恆舉行祭纛儀式,宣誓出征,隨即對緬甸發動了突然襲擊,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九月,野牛壩造好的戰船投入使用,清軍開始水陸並進,成功擊敗了緬甸水軍。到了十月,清軍收復了先前被緬軍佔領的新街要塞。然而,戰爭並非一帆風順,隨著戰線的推進,清軍面臨著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特別是到了十一月,當清軍進攻老官屯時,遇到了極為艱難的地形,加上氣候潮溼,導致了嚴重的疾病傳播。
老官屯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咽喉,緬軍在此設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清軍在進攻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此外,惡劣的氣候和水土不服導致大量清軍士兵患病,包括傅顯在內的多位重要將領不幸因病去世。傅恆本人也未能倖免,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健康狀況急劇惡化。
得知前線情況危急,乾隆帝緊急下令傅恆撤軍返回京城。恰在此時,緬甸方面也表達了求和的意願,乾隆帝藉此機會同意了與緬甸議和,從而結束了這場對雙方都帶來巨大損失的戰爭。
五、英年早逝
傅恆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指揮對緬甸的戰爭時,因環境惡劣和疾病困擾,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儘管面臨種種困難,傅恆還是在接到緬甸國王的求和請求後,果斷宣佈撤軍。同年,他回到國內,駐紮在虎踞關。次年(1770年)二月,傅恆班師回朝,然而此時的他已經深受病痛折磨,身體每況愈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夏天,傅恆的病情急劇惡化。七月十三日,這位年僅四十九歲的清朝名臣病逝於家中。傅恆的去世,對於乾隆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於整個清朝而言也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傅恆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在政治、外交等多個領域都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
乾隆帝對傅恆的逝世感到痛惜,他親自前往傅恆的府邸,在靈前祭酒,表達了對這位功勳卓著的大臣的深切哀悼。乾隆帝還下令按照宗室鎮國公的規格來辦理喪禮,並追贈傅恆“文忠”的諡號。諡號是中國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其生平事蹟給予的一種稱號,用來概括其一生的主要品德或業績。“文忠”這一諡號,是對傅恆一生忠誠和才學的高度肯定。
乾隆帝還專門賦詩悼念傅恆,稱其為“社稷臣”,表明傅恆在其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在乾隆帝的心目中,傅恆不僅是國家的棟樑之才,更是他個人的摯友和得力助手。傅恆的去世,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臣子,更是失去了一個可以倚重的智囊。
到了嘉慶元年(1796年),即乾隆帝駕崩後的第二年,新繼位的嘉慶帝繼續追念傅恆的功勳,特地追贈他郡王的尊號,並允許其配享太廟。
結語
富察·傅恆的一生,見證了從康熙末年至乾隆中葉的清朝盛世。他不僅是乾隆帝最信任的輔弼,更是清朝中期不可或缺的政治家與軍事領袖。透過其不懈的努力與犧牲,傅恆不僅鞏固了清朝的邊疆安全,還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獻資料。可以說,富察·傅恆是清朝中興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事蹟至今仍被人們所傳頌。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