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7章 莊有恭:從神童到封疆大吏

一、神童早慧,十三通五經

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出生於1713年,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與書法家。他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區的一部分),自幼便展示出了非同尋常的智慧。根據史書記載,莊有恭十三歲時便已經通讀了《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展現了驚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他的早慧不僅在當地傳為佳話,也為他日後步入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狀元及第,南書房行走

乾隆二年(1737年),莊有恭懷著滿腔抱負,離開了南方的家鄉,前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也是文人士子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地位提升的重要手段。莊有恭憑藉其深厚的學識和出色的文采,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他參加了順天府的鄉試,並順利透過,接著在殿試中以一甲第一名的成績榮登榜首,成為己未科的狀元。這不僅是莊有恭個人榮譽的頂峰,更是廣東士子首次在全國最高階別的科舉考試中奪得狀元的記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乾隆帝在閱卷過程中,對莊有恭的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文筆流暢,見解深刻,沒有浮誇之弊病,十分符合選才的標準。乾隆帝對閱卷官們的評判結果表示滿意,並親自確認了莊有恭為狀元。這一決定不僅彰顯了乾隆帝對人才的重視,也體現了他對科舉制度公平性的堅持。

成為狀元之後,莊有恭很快就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的職位,這是新科狀元通常會得到的第一個官職。然而,莊有恭的榮耀並未止於此。他隨後被選為“南書房行走”,這意味著他將有機會進入皇宮內的南書房,直接服務於皇帝身邊。南書房設立於康熙年間,初衷是為了讓皇帝能夠更加方便地接觸漢文化的精髓,並藉此選拔出一批品學兼優的漢族知識分子,以鞏固皇權。

三、清勤惠民

乾隆十六年(1751年),莊有恭被委任為江蘇巡撫,開始執掌一方政務。在他的領導下,江蘇地區的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莊有恭深知自己肩負重任,不敢有絲毫懈怠,他以“清勤”自勉,力求做到公正廉潔、勤政愛民。在他的日常工作中,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白天他會接待下屬官員,聽取彙報並與他們商討解決辦法;夜晚,則埋頭於堆積如山的公文之中,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力求儘快解決各類政務問題。

乾隆十八年(1753年),淮陽地區遭遇嚴重洪澇災害,莊有恭第一時間親自前往災區,安撫災民情緒,瞭解災情,並迅速向朝廷報告災情,請求緊急救援。在得到批准後,莊有恭組織向災區發放糧食一百二十萬石,帑銀五百萬兩,確保災民能夠渡過難關。面對災難,他沒有選擇逃避責任,而是勇於擔當,自責未能更好地預防災害的發生,展現出了一位負責任的地方長官應有的態度。

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江南地區再次遭受洪澇侵襲。這一次,莊有恭採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措施。他上書朝廷,提出了詳細的救災計劃,並強調了賑災款項必須嚴格管理,防止貪汙腐敗現象的發生。為此,他派遣專人監督賑災物資的發放,確保每一筆款項都能真正用在災民身上,而不是落入某些不法分子的口袋。這一舉措有效地保障了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援。

洪災過後,疾病往往隨之而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季,疫情在民間蔓延,莊有恭不僅親自指揮防疫工作,還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俸祿用於購買藥品,免費發放給患病的民眾,並安排醫療人員為他們診治。對於不幸因病去世的人,他也安排妥善安葬,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

四、長於治水

莊有恭不僅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