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於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在當時的宮廷制度下,胤禛並沒有獲得特殊的皇子地位。按照清初的規定,後宮不允許生母親自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便被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孝懿仁皇后本身沒有生育過皇子,僅有一個早年夭折的公主,所以她將全部的母愛傾注在了胤禛身上。佟佳氏出自顯赫家族,她的父親是一等公佟國維,而她又是孝康章皇后的侄女,這樣的身份背景為胤禛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進入尚書房接受教育。在這裡,他師從張英學習四書五經,並向徐元夢學習滿文。與胤禛關係最為密切的老師是顧八代,胤禛對其評價極高,稱他“品行端方,學術醇正”。在少年和青年時代,胤禛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主要學習內容是以四書五經為主的文化知識。這一時期的胤禛勤奮好學,不僅掌握了紮實的儒家經典,還創作了《春日讀書》、《夏日讀書》等詩歌,展現了他在文學上的天賦。
隨著年齡的增長,胤禛開始跟隨康熙帝四處巡視,並逐漸參與到一些政事中。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胤禛陪同皇三子胤祉前往曲阜孔廟進行祭祀活動,顯示出他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角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胤禛隨康熙帝征討噶爾丹,雖然並未直接參與戰鬥,但他密切關注戰況,併為此創作了《狼居胥山大閱》、《功成迴鑾恭頌二首》,以此表達對父親軍事成就的讚賞。此外,他還前往遵化暫安奉殿祭祀孝莊文皇后,表明他對先祖的尊敬和對傳統禮儀的重視。
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的胤禛被封為貝勒,正式踏入了政治舞臺。兩年後,他隨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表現出他對國家建設的關注和支援。隨後的幾年裡,胤禛多次隨同康熙帝外出巡視,包括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五臺山之行以及次年的江南巡視,期間對黃河、淮河的治理工程進行了驗收。
二、經營爭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因不滿太子胤礽的行為,第一次將其廢黜。這次廢黜引發了朝野震動,諸皇子紛紛窺視儲位。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採取了一種較為謹慎的態度,他支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試圖在這場權力博弈中保持平衡。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礽得以復立為太子,胤禛也被封為和碩雍親王。然而,這種短暫的平靜並未持續太久,胤礽再次因為行為失當而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廢黜。這次廢黜進一步加劇了諸皇子之間的爭鬥。胤禩繼續活躍在政治舞臺上,但他的努力並未得到康熙帝的認可,反而多次受到斥責。與此同時,皇十四子胤禵因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被委以重任,擔任撫遠大將軍,率軍征戰西北,鞏固了西藏地區的穩定。他的聲望日益高漲,成為儲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面對複雜的局面,胤禛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在激烈的儲位爭奪戰中,過分顯露鋒芒可能會招致忌恨,因此選擇了韜光養晦的策略。他表面上表現得淡泊名利,甚至自稱為“天下第一閒人”,但實際上卻暗中經營自己的勢力。胤禛與年羹堯和隆科多等大臣建立了密切的關係,這些人成為了他在朝堂上的重要盟友。同時,他始終向康熙帝表現得極為孝順,贏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援。
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值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之際,胤禛承擔了多項重要任務,包括前往盛京祭告祖陵、複查貢士會試試卷,以及在冬至時節代替康熙帝主持南郊祭天儀式。這些任務不僅彰顯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也讓他有機會深入瞭解各地的情況,積累了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