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狀態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隨著達什巴圖爾的辭世,羅卜藏丹津接過了清朝授予的親王爵位,這一封號雖尊貴,卻更多是榮譽象徵,未賦予實際王權。兩年後,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廷為穩固青海局勢,精心佈局,讓羅卜藏丹津與右翼貝勒察罕丹津、達顏等人共同管理青海和碩特部蒙古右翼,意在平衡各方勢力。然而,此舉非但未能平息羅卜藏丹津內心的不滿,反而加深了他對權力分配的疑慮與不滿。
彼時,青海蒙古各部因擁立七世達賴喇嘛之事已生嫌隙,內部矛盾日益激化。而外部局勢更是風起雲湧,1717年,準噶爾汗國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策零敦多布突襲拉薩,不僅終結了和碩特汗國的統治,還殺害了拉藏汗,佔據了西藏的政治中心。這一事件對青海蒙古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的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清除準噶爾勢力對西藏的威脅,清軍發起第二次入藏平叛行動。當清軍途經青海時,羅卜藏丹津提出請求,希望在西藏恢復其家族昔日的汗庭地位,這不僅是其個人野心的體現,也反映了他對家族榮耀的執著追求。然而,清軍統帥、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禵並未直接應允其要求,但出於戰略考慮,還是允許他隨軍入藏,協助平定叛亂。
二、慾望受挫
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在平息了入侵西藏的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之亂後,青海和碩特部的首領羅卜藏丹津遭遇了重大的慾望受挫。這一事件源於他在西藏事務中的期望未能得到滿足,以及他在青海的權勢被削弱。
首先,羅卜藏丹津在七世達賴格桑嘉措的“坐床”典禮上受到了冷遇。他原本期望能夠藉此機會鞏固自己在西藏的影響力,但現實卻讓他倍感失望。更為嚴重的是,他為曾投靠準噶爾叛軍的第巴達孜瓦求情免死,卻遭到了清朝的拒絕,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不滿情緒。
其次,清朝在平定準噶爾之亂後,對青海和碩特部的有功之臣進行了封賞。然而,羅卜藏丹津得到的賞賜卻遠不及他的預期。察罕丹津被封為親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也被封為郡王,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而羅卜藏丹津僅得到了加俸銀二百兩、緞五匹的微薄賞賜,並且還被命令與察罕丹津共領青海和碩特右翼,這實際上削弱了他在青海的獨大地位。
清朝的這一舉措顯然是為了遏制羅卜藏丹津圖謀恢復和碩特部在西藏的統治,以及他繼任汗位的野心。羅卜藏丹津對此深感不滿,他的慾望受挫成為了後來發動叛亂的重要誘因。
三、發動叛亂
雍正元年(1723年),羅卜藏丹津因在西藏事務中受到冷遇及青海權勢被削弱,內心積怨已久,最終決定發動叛亂。他暗中與準噶爾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勾結,尋求外部援助,儘管策妄阿拉布坦未直接出兵,但卻在幕後慫恿和支援羅卜藏丹津的行動。
同年八月,利用康熙皇帝去世、皇十四子允禵回京奔喪之際,羅卜藏丹津趁機召集青海厄魯特蒙古各臺吉在察罕託羅海會盟。在會上,他煽動起兵反清,下令各部恢復原來的稱號,並自稱“達賴渾臺吉”,企圖重振和碩特蒙古的昔日輝煌。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他還強迫各臺吉去掉清朝加封的王、貝勒、貝子、公等稱號,改回固始汗時期的蒙古舊號。
對於不願參與叛亂、拒絕到會盟的左翼郡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和右翼親王察罕丹津等,羅卜藏丹津採取了強硬手段,先後派兵前往襲擊,試圖透過武力脅迫他們加入叛亂。這一系列行動迅速在青海地區掀起了叛亂的浪潮,烽煙四起,局勢迅速惡化。
四、擊潰諸臺吉
羅卜藏丹津自封達賴洪臺吉後,其野心膨脹至極致,不僅試圖重振和碩特部,更欲凌駕於青海蒙古各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