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4章 鐵齒銅牙紀曉嵐

一、早年求學

紀昀,字曉嵐,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學者,也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他出生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背景的家庭,父親紀容舒不僅是一位官員,同時也是一位對學問有深刻見解的人。紀昀的成長環境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這對他日後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文人學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紀昀出生於1724年的河間府獻縣,此時正值清朝雍正年間。由於家庭的影響,紀昀從小就接觸到了大量的古典文獻,並且展現出了非凡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他的父親紀容舒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對紀昀的學習要求極為嚴格,這種嚴格的教育方式使得紀昀在年少時期就能夠廣泛涉獵各種 知 識 ,為將來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文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紀昀十歲那年,即1734年,他的父親因為職務調動,從一個地方官員成為了戶部的一名官員,於是全家遷往了京城北京。這次搬家對於紀昀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他得以進入當時京城內有名的私塾——雲精舍就讀。雲精舍不僅是當時京城中一流的私塾,更是匯聚了眾多知名學者的地方。在這裡,紀昀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教師和同齡學子,與他們交流學問,共同進步。

除了在雲精舍的學習外,紀昀還受到了父親友人如方苞、陳兆岑、戴亭等人的指導。這些人在當時的文壇都有一定的地位,他們的言傳身教無疑加深了紀昀對於文學藝術的理解,同時也為他開啟了通往更廣闊學術世界的大門。

二、青年入仕

紀昀的青年時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經歷為他後來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在經過幾年的學習後,紀昀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回到了家鄉,參加童子試,並憑藉出色的表現獲得了“神童”的美譽。然而,儘管他在童子試中表現出色,但在隨後的科試中並未能一帆風順。四年後,他雖然進入了河間郡庠繼續深造,但卻在鄉試中遭遇了挫折,未能如願中榜。

面對這樣的打擊,紀昀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閉門苦讀,決心透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經過不懈的努力,紀昀終於在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鄉試中大放異彩,他所寫的詩作以其詞采華美、才情橫溢贏得了主考官阿克敦和劉統勳的高度讚揚,從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解元,獲得了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機會。然而,這次會試的結果並不理想,紀昀未能如願成為進士。

儘管如此,紀昀並未因此灰心喪氣,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學術和仕途的決心。七年後,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他再次參加了會試,並取得了第二十二名的好成績,隨後在殿試中榮獲二甲第四名,成功地成為了一名庶吉士。成為庶吉士意味著紀昀正式踏入了清朝的官僚體系之中,這是他仕途生涯的重要起點。

作為庶吉士,紀昀被選入翰林院,開始了他的學術與政務生涯。翰林院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文化機構之一,聚集了眾多才智出眾的學者,這裡不僅是一個培養未來官員的地方,也是一個進行學術研究和創作的平臺。在翰林院期間,紀昀刻苦鑽研,積極進取,很快就在同僚中脫穎而出。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歷練,紀昀在翰林院的散館考試中表現優異,最終被授予了翰林院編修的職位。此後,他又逐漸升遷至左春坊左庶子的位置,負責記注、撰文等重要工作。

三、為官經歷

紀昀在進入翰林院後,很快就因其卓越的才思和深厚的學識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乾隆帝本人不僅是一個熱愛文學的皇帝,而且非常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紀昀能夠得到乾隆帝的賞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僅擁有超群的文學才能,還能深刻理解皇帝的文化追求,並能夠及時地作出恰到好處的回應。隨著紀昀在宮廷中的名聲漸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