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歷
那彥成作為清朝乾隆朝名將、大學士阿桂的孫子,在清朝官場上具有較高的。他的家族背景不僅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也為他在仕途上的發展鋪平了道路。那彥成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中了進士,這標誌著他在科舉制度下的初步成功,也意味著他從此步入了朝廷的精英行列。成為進士之後,那彥成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是對才華出眾者的特殊榮譽,也是進一步升遷的重要臺階。不久之後,他擔任了翰林院編修,並開始進入核心權力機構之一的南書房供職,表明他的才能得到了皇室的認可。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那彥成被任命為內閣學士,這是一個重要的職務,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在此期間,他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經驗和廣泛的人脈關係,這些都為他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職務的不斷提升,那彥成先後擔任了工部侍郎和戶部侍郎,並且還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學士。這些職務涉及到了國家建設與財政管理的核心領域,顯示了他在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才能受到了重視。
到了嘉慶四年(1799年),隨著權臣和珅因貪汙被罷黜,那彥成迎來了仕途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被任命為工部尚書,併兼任鑲白旗漢軍都統。
二、鎮壓起義
嘉慶初年的白蓮教起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事件。這次起義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起源於對官府腐敗、賦稅沉重以及自然災害頻發的不滿情緒。起義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樊學明,而張漢潮則是起義軍中的重要領袖之一。他們在湖北襄陽發起的反抗行動迅速波及到了周邊省份,包括陝西等地。
由於起義軍的活動範圍廣泛,加之起義軍熟悉當地地形,能夠靈活機動,這使得清廷的鎮壓行動變得異常艱難。清廷最初派遣了參贊大臣明亮、成都將軍慶成以及陝西巡撫永保協同作戰,但由於三人之間存在矛盾,無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導致了四年的僵持局面,起義軍得以繼續活躍。
到了嘉慶四年(1799年),清廷決定調整戰略,任命那彥成為欽差大臣,負責督率明亮的部隊,並且撤換了慶成和永保。明亮在得知自己需要聽命於那彥成後,開始積極行動,最終成功擊敗了張漢潮的部隊,並將其處決。然而,這場勝利並未能徹底平息起義,因為起義軍的餘部仍在繼續抵抗。
張漢潮被殺後,起義軍的核心力量分散,其中一部分由冉學勝領導,他們撤退至秦嶺山區,利用複雜的地形進行遊擊戰,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那彥成雖然多次擊敗起義軍,但未能阻止其進一步向湖北、河南等地擴散。
在此期間,清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總兵施縉在戰鬥中犧牲。嘉慶帝對於那彥成未能有效控制局勢感到不滿,認為他沒有盡到職責,導致起義軍的力量擴散。因此,嘉慶帝下令剝奪了那彥成在軍機處和南書房的所有職務,並要求他返回京城報告詳細的軍事情況。
三、仕途受挫
在處理白蓮教起義的過程中,那彥成作為欽差大臣的表現並未達到嘉慶帝的期望。尤其是在張漢潮被殺之後,起義軍的餘部依然活躍,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威脅著清廷的統治。面對這樣的局面,那彥成對局勢的評估比朝廷所獲得的情報要悲觀得多。當嘉慶帝詢問起義軍是否可以被徹底平定時,那彥成卻以“天命劫數”這樣模糊而消極的態度來回應,這種回答顯然無法讓嘉慶帝滿意。
在嘉慶帝看來,“天命劫數”的說法不僅沒有展現出積極解決問題的決心,反而顯得像是推卸責任,缺乏作為臣子應有的忠誠與擔當。這樣的回答無疑激怒了嘉慶帝,他認為那彥成的態度不僅不利於鼓舞士氣,反而可能動搖軍心,影響到整個平叛行動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