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8章 畢沅:從狀元到地方大員的輝煌人生

一、求學時期

雍正八年八月十八日(1730年9月29日),畢沅出生於江蘇省鎮洋縣(今江蘇太倉)。畢氏家族原籍安徽休寧,後因避亂遷徙至蘇州崑山,再遷至太倉州。隨著行政區劃的變化,畢家所在的區域最終被設立為鎮洋縣,畢家因此落戶於此。

畢沅的童年並不順利。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擔落在了母親張藻身上。張藻不僅是一個賢妻良母,而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決心讓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張藻精通《毛詩》《離騷》等古典文學作品,並親自教授畢沅。畢沅天資聰穎,對這些經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常常能夠過目不忘,很快就能熟練背誦下來。

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畢沅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文學知識,還逐漸培養起了對聲韻學的興趣。十歲時,他已經能夠理解和運用聲韻規則,這對於當時的兒童來說是非常罕見的。到了十二歲,畢沅開始學習科舉考試所需的制義文章寫作,這標誌著他正式踏上了科舉之路。十五歲時,他已經能夠獨立創作詩歌,顯示出非凡的文學才華。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識,畢沅在稍長一些後前往蘇州靈巖山求學。在那裡,他有幸成為了當時著名學者沈德潛和惠棟的學生。沈德潛和惠棟都是乾嘉時期著名的漢學家,他們的治學方法嚴謹而系統。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畢沅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還學會了如何進行系統的學術研究。沈德潛擅長經學,惠棟則精於訓詁學,兩位老師的不同風格極大地豐富了畢沅的知識體系。

二、一舉奪魁

乾隆十八年(1753年),畢沅在順天府鄉試中脫穎而出,一舉成為舉人。這一成就不僅標誌著他在科舉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他後續的仕途奠定了基礎。成為舉人意味著畢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同時也證明了他的學問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在成為舉人之後,畢沅並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繼續努力提升自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憑藉舉人的身份被任命為內閣中書,這是一個重要的職位,主要職責包括撰擬和結寫詔令。在這個崗位上,畢沅展示了他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得到了上級的認可。不久之後,他更是進入了清朝的核心決策機構——軍機處,擔任軍機章京。軍機章京被譽為“小軍機”,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等重要工作。這一職位對於畢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國家最高層面的決策過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迎來了他科舉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這一年三月,他參加了會試,憑藉深厚的學識和優秀的表現,順利透過了會試的考驗。緊接著,在四月舉行的殿試中,畢沅再次展示了他卓越的才華。殿試是對考生綜合能力的最終考驗,畢沅在殿試中的表現贏得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讚賞。五月,乾隆帝親自宣佈畢沅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及第。這一刻,畢沅多年來的努力和堅持得到了最輝煌的回報,他也因此成為了當時社會矚目的焦點。

成為狀元后,畢沅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翰林院是清朝最為重要的文化機構之一,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文人學者。在這個職位上,畢沅不僅能夠發揮自己的文學才能,還能參與國家的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工作。這一階段的經歷,不僅提升了畢沅的個人威望,也為他日後的仕途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乾隆三十年(1765年),畢沅的職業生涯迎來了新的高峰,他升任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一職位意味著畢沅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他開始承擔更多的教學和研究任務。次年,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他又被提拔為左庶子

三、治理陝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