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戰列艦艦隊遭到了打擊之後,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映呢?
就在常薦新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俄亥俄”號打出了反擊的第一排炮彈,他的精力也立即轉移了過來,在考慮美軍的航母之前,還是得先幹掉那幾艘戰列艦!
第七十六章 鉅艦的反擊
在前三分鐘之內,“俄亥俄”號根本就沒有進行“抵抗”,而且在這三分鐘之內,南面的六艘戰列艦分別打出了五到六輪齊射,也就是說,僅僅三分鐘,六艘“新省會”級戰列艦就在“俄亥俄”號上用掉了近300發炮彈。從後來統計的結果看,這三分鐘內的炮擊命中率超過了五成,可問題是,真正爆炸的炮彈卻遠沒有那麼多。
戰後,第三特混艦隊六艘戰列艦統計的結果是,至少命中了敵艦169枚炮彈,誤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瞭望員觀察到的爆炸次數卻僅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艦體內部發射的爆炸,也不會超過50次。也就是說,如果真有170發左右的炮彈命中了“俄亥俄”號,那麼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彈爆炸,其他的全是啞彈!毫無疑問,這個啞彈比例確實是太高了,高得有點離譜!後來,在“俄亥俄”號被打撈起來之後,這一統計結果得到了證實,當時承擔打撈工作的部隊在這艘戰艦上一共找到了86枚沒有爆炸的炮彈,另外,還有很多炮彈在命中戰艦後被彈了出去,也沒有發生爆炸。
造成啞彈率與跳彈率高達七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時的炮擊角度,二是26式穿甲彈在設計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鐘的炮戰中,六艘“新省會”級打擊的都是“俄亥俄”號的正面,而“蒙大拿”級戰列艦在設計的時候吸取了很多的實戰教訓與經驗,其艦橋的體積相對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以及大部分主裝甲都有很大的傾斜角。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變相的提高裝甲的垂直厚度,還能夠提高跳彈的比例,從而提高抗打擊能力。也正是如此,當時擊中了“俄亥俄”號的炮彈中,大概有兩成成了“跳彈”,沒有威脅到戰艦。另外,在這個距離上,26式穿甲彈應該有足夠的把握穿透“俄亥俄”號的主裝甲板,因為設定了很大的傾斜角,結果有很大一批炮彈沒有能夠打穿裝甲,進入艦體內部。
26式穿甲彈的設計也有一定的問題。26式穿甲彈是帝國海軍的第三種400毫米口徑的重型穿甲彈。與帝國海軍以往使用的輕型穿甲彈的區別是,重型穿甲彈的初速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彈道彎曲度大,更加適合遠距離交戰。透過帝國海軍的測試,26式穿甲彈的最佳打擊距離應該是15000碼到20000碼之間,在這個距離上,穿甲彈幾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夠保證擊穿敵艦的水平裝甲。相反,在20000碼以上,炮彈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減弱了不好,而在15000碼以內,因為炮彈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擊的多為戰艦的側面主裝甲,其效果反而不好。這可以說是當時所有重型穿甲彈的一個共同特點,而根據這一特點,26式穿甲彈的引信在設計的時候也更為重視垂直打擊時的可靠性,而沒有考慮到,在近距離交戰中對付敵人的傾斜裝甲板的時候,炮彈的著點角度並不是垂直的,其撞擊速度與角度肯定有所差別。結果,26式穿甲彈不但難以在7000碼的距離上擊穿“俄亥俄”號主裝甲帶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的正面裝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裝甲,也因為引信設計不合理,大部分炮彈都沒有爆炸!
如果當時雙方勢均力敵,四艘“蒙大拿”與六艘“新省會”擺開架勢打的話,這兩個問題就足夠讓常薦新吃大苦頭了。萬幸的是,六艘“新省會”對付的是一艘,準確的說是半艘“蒙大拿”,因為“俄亥俄”號只有正面的兩座炮塔可以還擊。而且在前三分鐘內,“俄亥俄”號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鋪天蓋地般的打擊很快就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