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搶奪唐軍糧餉?
割地拉攏契丹人?
局勢破朔迷離時,伊然有此念頭,左賢王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呢?
薩珊人在西線猶如弦上利箭,隨時闖進突厥境內.
右賢王,右谷蠡王在吐蕃被唐軍牽制,即使獲悉訊息抽身退出,也需穿過天山,沿途遭遇安西都護府的守軍阻擋.
他們在西線沒有足夠的兵力防守,任憑安東尼率軍殺來,突厥處境會雪上加霜.
前線戰事吃緊,後方族人遭殃.
唯一能拯救突厥,能破局的人,唯有耶律堯了.
豈料,伊然,左賢王認為較為穩妥的計劃,卻引起軍中將領反駁.
“賢王,契丹與突厥生活在北方草原,百年來,雙方為爭奪水源,草場,彼此征伐不斷,乃百年世仇.
近年來,契丹在耶律堯治理下不斷強大,他帳下諸將個個心存報仇雪恨的念頭.
割地求和,虛與委蛇拉攏,族人顏面蕩然無存,百姓反抗不說,汗王威信何在?”
顏行軍,左谷蠡王默然不語,正斟酌伊然的建議,所造成的影響與後果.
左賢王親信將領蘇離,首先挺身而出躬身站在軍帳中央,厲聲反駁.
突厥,契丹征戰多年,各自族人鮮血浸泡著北方草原,將士們的屍骸能在草原內壘出一道長城來,彼此雙手染滿對方族人的血液.
延續百年的世仇,絕非一句割地就能化解.
禁錮在心中的枷鎖,也絕非一方服軟而結束.
這是世仇,一定有一方倒下,才代表著雙方爭鬥結束.
何況,突厥鐵騎戰力,疆域範圍,人口數量,遠超過契丹.
他們是草原的霸主,東控契丹,西征薩珊,南伐大唐,怎能放下姿態向契丹割地.
這麼做,無疑是突厥向契丹服軟.
蘇離絞盡腦汁,想不通,不明白.
僅一年前,伊然部還被契丹的耶律浦樺率兵窮追猛打,導致部落陷入生死危機中,投靠效忠阿古斯部,向王庭求援才勉強渡過難關.
伊然部,左賢王部,顏行軍部,鐵木爾部,多數部落內的族人家中,都有慘死在契丹狼騎刀鋒下的亡魂.
伊然忘記昔日的恩怨,不顧汗王的尊嚴.
不代表族人已經忘記突厥昔日的榮耀與氣勢.
割地,族人不會同意,三軍將士也不會同意.
退一步講,即便對抗大唐,薩珊,部落族人眾志成城,精誠團結,顧全大局暫時放下與契丹的隔閡,向契丹獻媚,求和.
耶律堯會贊同嗎?
當年在突厥欺壓下,多少契丹公主被送進突厥汗帳內,多少錢糧被運進突厥府庫中.
這個仇,耶律堯怎會忘記.
這一戰,耶律堯沒有選擇與楊鉞結盟,組建聯軍討伐突厥,興師問罪,又怎會接受突厥割地,冒險派軍伐唐呢?
“賢王,蘇離將軍言之有理,末將的兄長,在數年前與契丹征戰中,慘遭契丹右谷蠡王耶律浦樺斬殺,末將不同意向契丹割地,拉攏契丹伐唐!”
另一名顏部的將領起身出列,贊同蘇離的建議.
若下令三軍掠奪唐軍糧草,他冒險拼死苦戰.
向契丹割地言和,作為軍中將領,他萬死絕不同意.
眾將未說話,這名將軍又慷鏘有力的說:“阿古斯汗王曾經說過,突厥疆域再遼闊,也沒有一寸是多餘的,因為突厥每一寸土地上,都灑滿部落健兒的鮮血,末將相信,在場諸位將軍謹遵阿古斯汗王的言語.”
此言一出,軍帳內好幾名默然不語的將軍,陸續出列出言支援,反駁伊然的建議.
目前用下來,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