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馬最初只是認識,畢竟不是一個子系統,也沒有在一個單位共過事,只有一些專案的交叉,開會的時候打過照面,完全說不上熟悉,直到後來“電磁彈射太空天梯”專案的立項,兩個人才徹底熟絡了起來,成了好朋友。
所謂的電磁彈射太空天梯,其實就是一門炮口朝天的巨大的電磁炮,把太空電梯也就是“太空貨艙”一炮射到近地軌道上去,然後經過特殊的軌道工作機器人捕獲,最後運輸到空間站等區域,對接,完成物資的輸送和轉移。
這個方式的好處,就是在需要大量的向太空軌道投送物資時,其單次運輸成本比較低,每次發射的成本,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最大的成本是那門巨大的“電磁炮”的修建,相對於傳統的火箭運輸來說,發射的次數越多,這個專案就越省錢。
而老馬之所以給聯合體寫信,就是詢問聯合體是否需要船舶電氣工程方面的工程師,他想來上班。
他說他在本科階段的一位老師受到了聯合體的邀請,不日就要前往雲臺市紅星造船廠去走馬上任了,聽到這個訊息,他也想來,但是因為資歷不夠,沒有受到邀請,所以主動拍電報詢問一下,並且展示了一些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和科研成就。
除了老馬,還有小楊,他比自己還要小兩歲,而且在曾經的時空,更為熟絡。
和厚積薄發的老馬不一樣,小楊是正兒八經的天才出生,歲數更小的他,在去年就已經開始攻讀研究生了,而且還是西工大,學的是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
他的來信一方面表達了對聯合體的憧憬和嚮往,一方面表示聯合體應該設立“航空系”,他想等研究生畢業之後,來聯合體一邊當老師,一邊搞科研,言語之間充滿了他的那種個人風格,不拘束、不墨守成規,很有衝勁兒。
看到曾經這些老友的來信,說實話王燁心中感慨萬千。
但是關於怎麼回覆他們,或者是否要邀請他們過來,王燁心中還未決定,而根本原因只有一個。
現如今的他們非常年輕,正處於自我成長和人生最關鍵的上升階段,和那些已經成熟的科學家不同,如果是成熟的科學家想要過來,那王燁自然毫無二話,當然是直接邀請,然後看部委是否審批,但是面對如此年輕的他們,王燁很糾結。
不是說因為他們年輕,覺得他們實力不行。
而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是充滿了多種多樣的外界因素的作用的,如果外界因素髮生了改變,王燁並不確定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是否還會繼續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就以王燁自己為例,在曾經的時空中,王燁自己在95、96年之前,其實整個人非常鹹魚,雖然不至於說是在混日子,但是也沒有說我要怎麼怎麼樣,有什麼遠大的目標之類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各種科研成果也就紛至沓來,該評的都評上了。
但是從96年之後,王燁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然後才有了一個確切的目標,整個人的成長速度才開始變得迅猛了起來。
總而言之。
科技以人為本,或者說科技以“人才”為本。
隨著聯合體的人才越來越多,各個科研專案組的進展都很順利,速度也很快,大量的專案組建立、突破、達到預期目標、專案組解散,這個過程重複的很多,而每一次重讀,都帶來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而王燁最關注的,其實是材料和金屬實驗室,畢竟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材料的進步,技術再先進,如果沒有材料的支撐,那也是空中樓閣,就像是在二十年後,國內雖然也能自主製造航空發動機,但是在使用壽命上面,和老美的產品相比,差距非常的驚人,而這種差距,主要就是材料科學的落後而導致的問題。
還有機床領域,機床的精度確實是考量機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