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村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總的來說,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意願出發,這一點很重要。”(《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5、316頁)他對包產到戶和大包乾的肯定,對於聯產承包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起了極為重要的推進作用。

到1981年,中央對包產到戶也作出了明確的肯定。同年10月,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透過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高度評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發展,明確指出:“目前實行的多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包產到戶、到組,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責任制。不論採取什麼方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這就明確地肯定了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生產責任制性質,從而使它的推行具有了合法性。

1983年可以說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落實的一年,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拓展的一年。1983年年底,以家庭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已推行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0%以上。

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是廣泛而深刻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最徹底的變化是:混淆了20多年的集體同個人權益的關係第一次得到了符合實際情況的劃分,責任和利益關係明確了。由於經營成果與生產者的利益緊密掛鉤,吃“大鍋飯”的弊病得到克服。因此,在農村產生了一種新的經濟動力,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產量得到迅速提高。廣大農民廣開生產門路,發展多種經營,生產力獲得大解放,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1988年與1978年相比,平均每一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業總產值增長了%,平均每年增長%;糧食產量增長了%,平均每年增長%。這10年間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大於從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提高的幅度。(國家統計局編:《奮進的四十年》,統計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頁)

第二,農業產業化結構得到調整。農民有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大量勞動力就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鄉辦和村辦工廠,促進了鄉村工業的發展,使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7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500億元,佔農業社會總產值的一半,佔全國社會總產值的20%以上。80年代後期,農村初步形成了一批出口創匯的骨幹企業,創匯高達50億美元。

從1985年起,中央對糧食、生豬、水產品等取消統購,農村多種經營有了新的發展,林牧漁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農業內部結構得到了調整。1978年農業總產值中五業的構成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

1991年農業總產值的構成變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種植業所佔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1991年的副業產值中已不包括村辦工業產值。去掉這一因素,農業結構的調整趨勢更加明顯。 txt小說上傳分享

窮則思變(3)

第三,農村經濟商品化水平有所提高。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商品化的範疇不斷擴大,農民逐漸由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者向商品生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