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頁

為什麼應該有?因為時代需要標誌,需要象徵,需要代表。部落的代表是炎黃,國家的代表是夏啟。二者之間,部落聯盟的時代誰來領銜?只能是堯舜。既然如此,何妨不論真假,權當他們是符號,是程式碼?

但,該說明的還得說明。一,黃帝、顓頊、帝嚳、堯,無血緣關係,更不是祖孫父子;二,堯和舜,並非道德高標,只是曾經的存在;三,他倆也不是什麼天子。天子的概念要到西周才有,目的則是解釋政權的合法性。堯舜時代尚無君主,也沒有&ldo;國家&rdo;和&ldo;天下&rdo;的概念,哪來的&ldo;天子&rdo;?

不是天子,又是什麼?

部落聯盟的ceo。

聯盟從黃帝時代就開始了,之前則是戰爭,包括炎帝與黃帝的阪泉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這是當時的&ldo;第一次世界大戰&rdo;。是的,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中華大地就是全世界。遠在天邊的埃及、蘇美爾、哈拉巴等等,並不在我們視野中。

戰爭的結果是聯盟,聯盟的結果是產生了部族。部族是從氏族到民族的過渡階段和中間環節。堯舜之世,就是部族的時代。之後,才變成民族,也就是以禹為始祖的夏族。《詩經》歌頌禹,並非沒有道理,沒有原因。

但,作為部族時代的標誌,堯舜的意義同樣重大。

意義重大的堯和舜,是部落聯盟的領袖。那時的情況,可能真如郭沫若和翦伯贊先生所說,是&ldo;二頭政長&rdo;或&ldo;二頭軍務&rdo;,雙執政制。[80]換句話說,一個是ceo(執行長),一個是o(營運長)。開始,堯是執行長,舜是營運長;後來,舜是執行長,禹是營運長;再後來,禹是執行長,益是營運長。等到啟廢禪讓,這個制度才終結。

執行長和營運長,不一定有血緣關係。堯舜禹,就沒有。他們是選出來的。選舉權,首先在&ldo;四嶽&rdo;。舜和禹,就得自他們的舉薦。

四嶽是誰?《史記》沒說。就連四嶽是一個人,還是四個人,還是許多人,也不清楚。《國語》說是共工的四個從孫,但這是靠不住的。[81]可能的情況是:當時大聯盟下面還有小聯盟。四嶽,就是小聯盟的ceo或o。

除了四嶽,還有&ldo;十二牧&rdo;。

十二牧,也就是各大部落的酋長。這些大部落分散在各地,酋長們當然也分散在各地。聯盟有重大事務,才到總部來開會。當然,他們也可能派有駐會的代表。這些代表,也可以叫十二牧。

然後就是&ldo;百姓&rdo;。

百姓不是小民,是氏族長。這些氏族都來自母系,因此都有&ldo;姓&rdo;;數量則很多,因此叫&ldo;百姓&rdo;。百姓並不一定就是一百個。正如四嶽和十二牧,不一定就是四個和十二個。

四、十二、百,只是表明小聯盟數量最少,部落多一點,氏族數量最多。

所以遠古的&ldo;百姓&rdo;(氏族長),其實地位很高,他們後來又叫百官和百工。真正地位低的,叫&ldo;黎民&rdo;。黎民百姓合為一詞,是很晚的事。

百姓:氏族。

十二牧:部落。

四嶽:部落聯盟。

堯舜:部落大聯盟。

也許,這就是堯舜的時代。夏娃時代弱小分散的點(原始群),在女媧和伏羲的時代變成了面(氏族),在炎帝和黃帝的時代連成了片(部落),現在又變成了圈(部落聯盟)。它是生存圈,也是文化圈。大圈子下面是小圈子,即個位數的小聯盟,然後是數以十計的片(部落)和數以百計的面(氏族)。大聯盟實行雙首長制,執行長(ceo)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