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好,可就是結構不行。虎頭蛇尾都不說了,最關鍵的是沒故事。有人物,人物刻畫都很生動,可就是講了半天沒講出個故事來。這不行,雨果很推崇莎士比亞,可他比莎士比亞編故事的技巧差遠了。法國人也有會編故事的,可一跟英國人比總差那麼一點點。為什麼?英國人嚴謹,擅長按部就班、一絲不差地編故事、寫情節,多一句廢話就要被編輯刪掉。法國人就不一樣,法國人浪漫,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多少就寫多少,一卷一卷地廢話也沒有關係。我在這裡不是要褒英貶法,而只是就這一部小說而言。像這個《笑面人》裡前面第一卷裡寫了幾大章海船在海嘯中搏鬥最後全船沉沒的內容,完全可以全部刪掉,整個小說還可以繼續看下去。倒不是說這些內容和主題無關,而是作者根本完全沒有必要寫這些東西。至於雨果為什麼要寫,只有一個理由,很簡單:他想寫。所以我說這隻能歸咎於法國人浪漫的本###。

優點是小說的文筆上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故事的不足。換一個人寫我可以看了三章就看不下去了,但雨果老先生卻在同樣讓讀者不知道他想幹什麼的情況下還能讓我繼續興致十足地看下去,一直看到了結尾才感到失望。其實說到底還是結構能力的問題,虎頭蛇尾草肚皮,毛病很多。而可取之處則是其對下層人物的描寫。比如全書最精彩的部分當屬第一部關伯蘭和女嬰進入烏蘇斯的篷屋的那一段描寫,對烏蘇斯的刻畫非常成功而且感人。僅此一段就足以成就一位大師了。其突出的一大技巧就是寫烏的“言行不一”,雖然他嘴上對這兩個孩子罵罵咧咧的,從頭到尾一直在罵人,可他做出來的每一件事卻都體現出他是一個最善良的大好人。非常非常好的小說段落。可惜他整個的小說沒寫成這樣。所以我說他還是結構故事的能力問題,整體故事的框架沒搭起來,也可能是寫到後來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老先生寫《笑面人》的時候好象已經6、70歲了),所以倉促地收了尾。

總體一般。不過比他後來的《93年》又強多了。那個小說也是同樣的毛病。晚年雨果總是把他的小說做個七成熟的毛坯,往往還沒故事,以描寫取勝。全靠他紮實雄厚的現實主義功底和豐富的生活閱歷了,加之他大師級的文筆和自信,使其後期的小說欠缺打磨拋光的最後程式。

2005.6.3…5.倫敦。

讀書筆記(10)馬爾克斯談海明威

“我一眼就把他認出來了。”(全文第一句話。可怕的大師!!!)

“當時我28歲,是報社從業人員,在哥倫比亞出版了一本小說,得了一個文學獎,可是仍在巴黎漫無目的地漂盪著。”——看到這裡突然找到了認同感。狀況相似。同樣28歲,同樣漂著,只不過,那時候他在巴黎,而我在倫敦,我們的時間相差了半個世紀。

《巴黎評論》(The Pairs Review)中與George Plimpton的訪談中海明威談到:經濟的不虞匱乏和健康的身體對寫作有幫助;最大的難題就是把文字配置妥當;當你覺得下筆不如過去容易,應該重讀自己的作品,好想起寫作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沒有訪客和電話,哪裡都可以寫作。新聞不僅不會扼殺一個作家,相反,只要能趕快把新聞那一套丟開,倒可以成就一個作家。“一旦寫作上了癮,成為最大的樂趣,不到死的那天是不會停閉筆的。”除非知道第二天要從哪裡接下去,否則不能中斷每天的工作。(All important! 全部重要!)

海明威的名言:文學創作有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體積在下面支撐,才會紮實。(不能寫空,也不能無節制。)

馬爾克斯:“對技巧的自覺無疑是海明威無法以長篇小說著稱,而以較工整的短篇小說揚名的原因。”(馬好象不太贊同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