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演義》的故事,只怕就等不到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來演了。
可是,孫權的這個老鄉卻沒有孫權的魄力。他猶豫過來猶豫過去,最後還是下不了背叛劉邦的決心。因為他覺得劉邦於己有恩,終不忍背叛。他對項羽的說客說,當初我事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這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大將軍印,給我數十萬兵,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省下自己的飯菜給我吃,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韓信的今天。一個人,這樣親愛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啊!
當然,韓信也還有幾分僥倖,總以為自己有功於漢,終不至於真的兔死狗烹。總而言之,說到底,還是&ldo;不忍&rdo;。不忍,就正是婦人之仁。於是,有著婦人之仁的韓信,最後還是被那個不仁的婦人呂后給收拾了。
其實劉邦早就想收拾韓信了。我常常懷疑,劉邦是否真的喜歡過韓信。從韓信的傳記看,他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史記》上說他始為布衣時&ldo;人多厭之者&rdo;。雖然這人見人嫌的原因被歸結為既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整天價只是寄人籬下吃軟飯,但那時節遊手好閒的人也不在少數,為什麼惟獨討厭韓信?恐怕他的性格多少也有些乖張。你看他被南昌亭長變相地攆出門後,也只是一個人跑到河邊去釣魚,並不和市井無賴們一起去混吃混喝,就可知他很不合群。
事實上也合不了群。他和誰合呢?貴族攀不上,流氓又搞不來。韓信這個人,身份雖然卑賤,內心卻很高貴。這也是他和劉、項兩個人都不太對勁的原因:項羽看不起他的出身,劉邦又不喜歡他身上的貴族氣,這就使他和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公元前201年,劉邦剛剛當上皇帝不久,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問身邊諸將怎麼辦,諸將立即異口同聲地說:立即發兵,活埋了那小子!可見韓信在漢軍中也沒有什麼人緣。沒人緣的原因,可能在於其他人多半愚昧,而韓信卻是個有頭腦的人,而且恃才自傲,自視甚高,還喜歡研究問題。我相信,他一定喜歡一個人獨自沉思,而不喜歡同那些無賴丘八們聚在一起喝酒談女人、講葷故事,否則就不會對國家的形勢和戰爭的局勢有那麼多獨到的見解了。他一出山,就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與劉邦一談話,就說得劉邦心服口服,相見恨晚。這些謀略是從哪裡來的?總不會是現編的吧!一個整天琢磨事的人總有些呆氣,也總有些孤僻,這就不討人喜歡,尤其是不討那些整天嬉皮笑臉胡說八道的流氓無賴和赳赳武夫喜歡。他要是個公子王孫書香子弟倒也罷了,偏偏又是個到處討飯吃的。一方面自命清高,另方面又賴兮兮的,會有誰喜歡這種人呢?市井無賴不侮辱別人,偏偏要來找他的岔子,就因為他特別討嫌之故。
流氓出身的劉邦當然也不會喜歡他。儘管劉邦出於政治的需要重用了他,儘管聽了他一席高論後也&ldo;自以為得信晚&rdo;,但他剛一進軍營就伸手要權要官,而且獅子大開口,非大將軍不當,也仍然會讓劉邦心中不快,並留下陰影。沒有哪個當領導的會真心喜歡這種狂傲的下屬,無論他們是如何地有真才實學。也不會有哪個領導會高興被自己的下屬趁機要挾敲一竹槓,也不管他們立下了多大的功勞。可以肯定,當韓信要求當假齊王時,劉邦心裡便已經動了殺機,只不過並沒有流露出來罷了。因為劉邦能忍。為了自己的所謂&ldo;大業&rdo;,劉邦是什麼都忍得下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