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當劉邦認為可以不必再忍時,事情就大不一樣了。
劉邦收拾韓信,是一步一步來的。也可以說,是有計劃有預謀的。
就在韓信發兵幫劉邦打敗項羽沒多久,劉邦就突然襲擊奪走了韓信的兵權(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然後藉口&ldo;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rdo;,把他打發到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當楚王。這種事劉邦以前就幹過一回。他曾在某個清晨佯稱漢使,飛騎馳入軍營,趁韓信和趙王張耳還沒起床,就在他們的臥室內奪走印符,調兵遣將,弄得韓信和張耳大驚失色。這一次又故伎重演,趁著平定魯國的機會,突然&ldo;還至定陶,馳入齊王(韓信)壁(軍營),奪其軍&rdo;。有過經驗教訓的韓信,應該想到劉邦會來這一手。在兩次被突然襲擊後,韓信也應該有所警覺。可惜他沒有。
被打發到下邳當楚王的韓信開始時還活得很瀟灑。韓信畢竟是楚人。楚人而楚王,多少有點衣錦還鄉的意思,所以韓信對這一調動還沒有什麼怨言。他找到了當年在河邊分給他飯吃的漂母,贈以千金,以為答謝,也算是兌現了當年&ldo;吾必有以重報母&rdo;的諾言。他也找到了當年曾管他飯食後來又攆他出門的南昌亭長,賞以百錢,並教訓說:你老人家是個小人,做好事不做到底。當然,他也找到了那個曾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流氓,卻令人意外地並沒有報復他,反倒提拔他做了掌管巡城捕盜的中尉。韓信對大家解釋說這是條漢子。當年他羞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只不過殺之無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顯然,當初可殺之時尚且不殺,現在就更沒道理也更沒理由去殺了。如果當時不殺而現在殺,豈非恰好證明當時並不敢殺,證明自己當時確實怯懦了,這才從那小子褲襠下爬過去?無疑,只有此時不殺,才能證明當時不怯。韓信是聰明的。
實際上,殺了那小子,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當韓信受那胯下之辱時,他們雙方都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人,是平等的。如果韓信奮起一搏,無論勝敗,都會獲得同情。現在不同了。韓信封王拜將,位極人臣,那小子依然故我,還是個市井無賴,雙方的地位已極為懸殊。這時來殺他,固然易如反掌,卻半點意思都沒有,反倒給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感覺,很是不上算。但是以德報怨,卻顯得寬宏大量,頗能得到輿論的好評。那個死裡逃生的傢伙,當然也會感恩戴德,到處說韓信的好話,又能收買一批人心。再說,&ldo;有仇報仇,有恩報恩&rdo;,是中國文化的通則,韓信報之以恩,豈非反過來證明當年所受並不是辱?這就等於給自己平反昭雪,洗刷了恥辱,當然合算了。
韓信不殺那市井無賴,卻並不等於劉邦不殺韓信。
韓信的情況和那無賴不同。那無賴既無能力,又無地位,韓信讓他活他就活,叫他死他就死,其實已是行屍走肉,自然無需動用牛刀。韓信就不同了。他其實已對劉邦構成威脅。蒯通早就對韓信說過:&ldo;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rdo;也就是說,一個為人之臣的,如果才智、能力和功勞都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也就性命難保了。為什麼呢?因為所謂君臣關係,誠如韓非子所言,是&ldo;主賣官爵,臣賣智力&rdo;。雙方的關係之所以能夠維持,全在於人君手上有足夠用於封賞的官爵,而人臣的智力又總是不夠用,或總是有用武之地。如果某個人臣的智力和功勳已大得賞無可賞,這個買賣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再下一步,便只有請人君讓出自己的交椅,這是任何一個稍有頭腦和稍有能力的君主都斷然不能接受的。劉邦和韓信的關係便正是這樣。所以,劉邦非幹掉韓信不可。
不過,劉邦還是打算一步一步來,並不打算一下子就置韓信於死地。就在徙韓信為楚王的第二年,劉邦偽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