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清洗一下。
另外,有些人處理土沁的時候,也會放入一些84溶液。
不過,孟子濤可不敢,因為這件東西太過貴重,他擔心釉面受傷。而且,他雖然去買了軟毛刷,但在處理的時候,能用手還是用手,原因嘛,還是擔心損傷了釉面。
本來,孟子濤以為高足杯上的土沁很難處理,沒想到,土沁並不怎麼結實,泡了一次就有了效果,把表面的土沁去除了大半,胎釉和紋飾也基本都能看得出來了。
只見其底露胎,胎質呈灰白色,看似有些粗糙,但摸上去感覺十分細膩,胎釉處顯淺桔色,是典型的麻蒼土的特徵。
高足杯表面施青白釉,杯口內側模印回紋一週,回紋以下至內底印梅花和纏枝菊花紋。
器內底心及外壁飾有幾塊釉裡紅彩斑。呈色確實是鮮紅色,另外也有暈散現象,只是暈散程度較低,以致於有土沁的情況下,並沒有看出來。另外,腹下部堆塑兩條螭龍,呈屈體爬行的姿態,看起來十分生動。
看到高足杯的原貌,孟子濤眼睛瞪的老大,因為這和他在網上看過的元代釉裡紅高足轉心杯非常相似!此時他才明白,為什麼異能會給出那麼高的價格,原來是這麼回事!
都說元代的瓷器燒造是劃時代的,這話放到高足轉心杯上,非常貼切。
就說眼前這隻高足杯,從外表看,器形與宋元時期流行的普通高足杯沒有差別,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此杯底與圈足結合處的構造極為奇特。
杯底心有一上小下大的圓狀“公榫”嵌入圈足內,圈足上端稍內收為“母榫”,兩者之間留有一定空隙形成活榫,使杯可左右旋轉。這個設計看似簡單,在木頭上用這種辦法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在瓷器上可完全不是這回事。
首先,在燒製的過程中,即使匠師預留了一定的空隙,但這空隙是送進柴窯燒製時預留的,一進了窯爐,圓狀“公榫”會膨脹,包圍圓狀“母榫”的圈足也會膨脹。
兩者的膨脹的係數如何能像進窯爐之前那麼協調一致,那就全憑經驗和運氣了,如果膨脹幅度不一致,空隙如果太小,榫就死了,無法轉動,如果空隙太大,榫就卯不住而造成足與杯的脫落,能協調一致的成品是極少的。
因為燒造難度非常大,轉心杯燒製不易,這才導致現今天流傳下來的轉心杯極少。
再加上,當時釉裡紅剛剛誕生不久,由於釉裡紅燒製難度同樣不小,“精品”者更為鮮見。
於是就導致轉心杯更為稀有,有考古印證的國內館藏品不超過5件,可見其珍貴程度。可以說,在現在古瓷收藏領域,就算是碎片的標本也是可遇不可求。
另外,前文說過,當時由於工匠經驗等問題,釉裡紅顏色為淺紅、黑紅、灰黑色的較多,鮮紅色難得一見。
本身,轉心杯就十分難得,兩者相加,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價值根本就是無可估量。
此時此刻,孟子濤激動之情無以言表,過了好一會,他才反應過來,連忙又把轉心杯放回盆裡泡了起來。
這個時候,他內心之中又多了一份忐忑,擔心土沁會改變轉心杯的結構,令杯子不能轉動,如果那樣的話還叫什麼轉心杯?
好在,結果並沒有讓他失望,又泡了兩次之後,經過清理,除了足底部還有一些土沁已經深入,並不能清除之外,其餘地方的土沁,全都從高足杯上脫離了。
此時的高足轉心杯,完全可以用驚豔來形容。基釉質瑩潤,兩條螭龍活靈活現,釉裡紅彩斑明快大方,鮮豔異常,輕輕一轉,可謂立體感、動感十足。
整體來看完全是工藝與藝術的完美結晶,讓孟子濤不禁讚歎連連……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下鄉收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