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8部分

金填彩雙龍紋捧盒,戧金填彩,為明代新創的技法,是在填彩漆的基礎上,以戧金線勾勒物象的輪廓和紋理。據明萬時高濂《遵生八箋》中記載:“宣德朝有填漆器皿,以五色稠漆填之,磨平如畫,至敗如新”。在明代各種漆器中,此中作品傳世最少。

此捧盒以硃紅色為基底,滿繪萬字團畫錦地。盒蓋面為雙龍,龍身周圍相伴祥雲。兩龍正下方之海水紋以示福海,中部山石以示壽山,兩龍於壽山福海間騰舞。盒身、盒蓋前後、左右上下各有雙龍戲珠的紋樣。在盒蓋及各轉角處以折枝花卉的紋樣將每個祥龍的畫面分隔開,顯得井然有序。盒為方足。四周飾以祥雲紋。

經數百年盒身外已經出現了精美的大蛇腹斷,在漆器中不過百年不出斷紋,不三百年難現蛇腹斷。這種斷紋不僅是斷定年代的重要參考,更是古物經歲月的滄桑美感。

這個時候,孟子濤已經能夠判斷它是明代嘉靖時期製作的精品了,開啟之後,只見裡面一邊放著一些古籍,另一邊,放著一些玉器和文房用品。

玉器都是一些配飾之類,雕工十分精湛,為典型的明晚期玉器。

另外,文房用品中,其他東西姑且不論,其中一件青花筆筒很是引人注意,孟子濤拿到手中仔細觀察,筆筒為崇禎時期瓷器的典型特徵,雖然並不是官窯瓷器,但也相當的精湛。

看到現在,光從箱子以及玉器和文房用品的特點來看,它們原先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明代的皇族,至於到底是不是朱慈,還需要其它證據來證實。

孟子濤繼續檢視旁邊的古籍,這些古籍無一不是善本,至於內容,大部分都是儒家經典。

翻到最後,孟子濤突然一怔,他居然看到了一冊《永樂大典》。

“是副本還是抄本?”

孟子濤有些激動地拿起古籍,開啟一看,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冊《永樂大典》即不是副本,也不是抄本,居然是正本!這讓他的手指都因為激動而有些微微顫抖。

可能大家覺得奇怪,不就一冊《永樂大典》嘛,孟子濤連價值上億的翡翠都見識過了,又怎麼會這麼激動呢?如果大家知道《永樂大典》的情況,就能夠理解了。

《永樂大典》它是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永珍。

《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徵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其所徵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儲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永樂大典》是我國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於金陵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京城,也將《永樂大典》帶了過去,收藏在皇宮內的文淵閣。

到了明嘉靖時期,由於這位皇帝平生喜好仙術道教,一心想求得長生不老。在其案頭,總放有幾冊《永樂大典》,以備參考之需。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樓搶運《永樂大典》,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焦急失態之狀,足見《永樂大典》在他心中之重。

雖然最後搶救下來了,但嘉靖為防不測,特頒旨將《永樂大典》重錄了一套副本。四年後,《永樂大典》有了副本。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藏在皇史。可是卻從此時起,《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訊渺然。

有人認為它毀於清代幹清宮大火,但這個說法卻站不住腳,因為幹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時,因為要從《永樂大典》裒輯佚書,曾經在宮裡宮外都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