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到長安城中,趙雲就請令去突擊敵軍,嘗試半渡而擊。龐統連連搖頭,說根據探馬來報,敵軍數量是我軍的數倍,而且主將曹真又非夏侯楙可比,利用突擊來絆住他們北渡的腳步,難度係數實在太大啦。趙雲乃道:“雲亦知甚難也,然若不如此,恐敵北渡,共樂進而阻大軍於安陵之西。大軍若不能來合,曹操旦夕入關,長安恐不可守也。”
龐統說不可守就不可守吧——“吾已致信陛下,請勿慮我等,而揮師先破張郃,再定涼州,則形勢必變,可與曹操長期相持。若即來援長安,是乃身陷囚籠也——長安即吾死地,請子龍與統同死可也!”隨即又輕嘆一聲:“吾前不焚舟船,是恐士卒驚惶恐懼,今乃使敵得渡,誤矣,尚何面目再見陛下……”
趙雲聞言,不禁苦笑,說太尉您既然有了這個覺悟,那我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反正苟利國家,何惜此身?然而並非人人都是趙子龍這般忠勇之士的,且說將軍廖淳麾下有一裨將,名叫士仁,在旁邊兒聽得龐統所言,當場就慌了——蝦米,你們都抱持著必死的決心啊?早怎麼不跟我說哪?我雖然知道偷出子午之計懸危,可總還抱著萬一的希望,如今你們是一丁點兒希望都不肯給我留下啊!劉主是待我不薄,我願意為他衝鋒陷陣,可並不等於他讓我死,我就一定要笑著去死的!
更何況這還不是劉備的命令,而是你龐統莫名其妙的執著……
於是當夜便派心腹潛出城外,前往新豐去聯絡曹德……(未完待續。)
第二十章、冢子監國
曹操親征關中,使太子曹丕監國,是勳、賈詡等為輔。
其實當初群臣勸阻曹操親征的時候,也有人提出來,要不然讓太子代替陛下領兵吧,辭部侍郎常林當即表示反對:“卿乃不念昔裡克之言乎?”
裡克是春秋時代的晉國大臣,《左傳》上記載,晉獻公曾經想派太子申生領兵,去討伐東山皋落氏,裡克站出來勸阻說:“大子(即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帥師,專行謀,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
大意是說,按照古制,倘若國君出征,就留太子守國,號為“監國”,倘若留別人守國,太子就應當跟隨國君,號為“撫軍”。因為出征在外是要自己拿主意的,而太子並沒有專斷之權,要是遇事稟報,則失去統帥之威,要是不報,就是對父親不孝。所以君主的繼承人是不能夠領兵的,一旦領兵,或者難保軍事行動的順利,或者難保君主對職官的掌控,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是勳當即瞟了常林一眼,心說當年把曹昂派出去鎮定荊襄,怎麼沒見你跳出來引用裡克之言反對呢?難道就因為曹昂當時還沒有正位太子?還是其實你有別的什麼想法……
但總之,留太子監國最合乎禮法、習慣,問題這禮法、習慣是周代的,漢代幾無此制,所以找不到舊例可循。目前的曹魏政權已經結構相對嚴謹啦,再不是過去的草臺班子。那就必須職權明析,等曹操走了以後,曹丕究竟擁有對朝政多大的發言權和掌控權,這還必須仔細規劃一下。
掌控權太大了,等同於天子,曹操肯定不會放心啊;掌控權小了也不行。毫無意義,還不如留重臣守國,而讓太子從徵“撫軍”呢。
所以重臣們又開了幾場小會,確定了曹丕的職權。首先,原本的官僚機構即便沒有君主,若非遭逢大事,也都可以順暢執行,那麼曹丕也就不必要插手啦——反正小事插手也無益,大事還得去稟報曹操;其次。由曹丕牽頭,是勳、賈詡、諸葛亮、劉曄等人組成一個臨時委員會,專門負責京師周邊地區的防務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