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章 曬鹽

不一樣啊!

糊糊:“海鹽就是直接煮制海水成鹽,春秋管仲開創食鹽專營的鹽就是海鹽。

最早期的海鹽只需要三種組成部分,海水、鍋和柴火,所以也稱‘煮海為鹽’。到明朝朱元璋編纂戶籍但列一項‘灶戶’,意為以煮鹽為業的人戶。

煮鹽法有個巨大的缺點,製鹽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木柴提供能量。海邊不似巴蜀地區可以使用天然氣作為能源。長此以往就是海邊林業資源枯竭,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及土壤鹽鹼化。”

李世民握緊拳頭,食鹽關乎百姓生計,海邊土地這點損失尚在承受範圍之內。

糊糊:“唐宋之後,海鹽製作逐步發展到在海濱開闢灘場,引海水澆灑,經日曬得到滷,然後煎煮得鹽,這種方法稱為淋滷煎鹽。

宋元之際實行淋滷曬鹽,即將淋出的濃滷放入淺池中,日曬結晶成鹽。明朝永樂年間,我國開始建鹽田,直接曬制海水為鹽。逐步從煮鹽法過渡到曬鹽法。

現代使用的鹽田法,起源於清末光緒年間也被稱為太陽能蒸發法或日曬法,其特點是利用太陽光和海風蒸發海水,適用於海邊或鹹水湖畔的地區。

原理說起來簡單,分為納潮、制滷、結晶、採鹽四個步驟。

在漲潮時將海水引入蒸發池。透過太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食鹽濃度逐漸提高,從而達到濃縮成飽和滷水的目的。繼續蒸發值鹽點,滷水被匯入結晶池中,使其結晶成鹽。

說得簡單點,就是挖幾個一個比一個矮,一個比一個小的池子。讓鹽水輪流從最大的池子裡往下曬。

池子也不是隨便找地挖的,要在平坦的沿海荒攤上建造灘池。池埂一般高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池,面積從上到下每個方形池一般為八步,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落差一般為三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

底池下築坨臺,俗稱坨臺,用以儲鹽。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用以儲納海水。向海的一面溝堤,開一水門,設閘啟閉。其外再開一道潮溝,直通於海,用於引潮入鹽溝。

鹽灘建成後,還要整灘。將池底的泥土挖松、晾乾,在放入海水泡稀。工人將池底踩勻,再用刮板刮平底池。將海水排出晾乾後,用石頭壓實壓平,就可以開始製鹽了。”

:()給古人直播美食,他們都饞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