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中的佼佼者。國家早在百餘年前就允許各地才子入太學,結果到先帝時代太學生已經多達兩千,太學子弟也難以盡數為官。李懷英沒有高貴出身,去年便出了太學成親,之後不久又到明德書院講學。

儘管只是片刻閒聊,崔落花已從李懷英口中抓住些許危險的苗頭。她放下茶盞,面帶憂色:“其實我們府中早為小公子請了塾師。那是頗有家學淵源的一位先生。但是不知為何,小公子不喜歡在家中用功,一定要來公學就讀。李先生覺得,公學與家學,何者優,何者劣?”

李懷英肅容回答:“家學常常要靠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成氣候。單是這‘持之以恆’一樣,已經令人欽佩。天下大亂的時候,學校也許難以維持,但家學卻能夠子承父業,將學問傳承下去。這是對國家的貢獻,又是一樣令人仰重的。又或者家族胸襟博大,文人名士競相投奔,學問又能互相促進,久而久之則成地方學派,對於學問的精進和沿襲,作用之大不可輕視。此三樣足可標為偉績。”

崔落花也是世家出身,聽了他的話很是稱心,連連點頭。

李懷英又侃侃而談:“但公學有另外的好處。家學之內思路有限,偶爾有新念頭,要被斥為不合學派傳統,因此未免單調。公學學子來自五湖四海,俊才雲集,競相討論相得益彰,眼界與想法都更為開闊,處事態度也更有生機。”

崔落花一邊聽一邊觀察,心中暗笑他畢竟年輕天真,輕輕說:“年輕人有這種信心是很好。如果說家學不及公學子弟的眼界,那為什麼朝堂上世家子弟多,公學子弟少呢?”

李懷英笑道:“朝堂之上孰多孰少,只能說朝廷用人有偏廢,怎麼能說明學問的高低呢?”

“先生的意思是,世家子弟都是仗勢而入,尸位素餐,只有公學子弟才是以才授職,雖少猶精?”

李懷英變了臉色,他的夫人忙上前圓場:“哪裡有這麼嚴重呀。懷英,時候不早,你是不是該去前面看看了?”

崔落花沒有更多話想問,也匆匆道謝告辭,心裡卻對這一次會晤警覺起來。

素盈得知真寧公主出宮是去公學,少少地驚疑了一下,但也沒有像崔落花那般憂心忡忡。她若有所思地問:“那個塾師,依你來看,真寧是不是對他……”

“這倒沒有。”崔落花忙說,“似乎公主只是去聽他講學,連面也沒有見過。這恰是臣最擔心的。”

素盈手裡拿著一根髮簪,不住地在自己手背上輕輕敲,心中暗暗地想:真寧只是去偷聽,就學會在聖上面前議論宰相的長短……那麼公學裡的學生,平日都學些什麼呢?誹謗朝政嗎?

崔落花眉頭緊鎖,沉聲道:“公學子弟妄想動搖世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不過他們勢單力薄,從來沒有得逞的機會。公主貴為皇家血脈,受到他們教唆始終不是好事……”

“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崔秉儀想得那麼長遠,實在太多慮了。”素盈的眼睛輕輕從崔落花臉上掃過,將金簪插到髮間,悠悠地說:“區區一介書生,能有多大能耐?”

崔落花不便多言,小心地問:“那麼,叫做封令柔的宮女該如何處置?”

素盈柔柔地笑了笑,“暫時裝作今天的事情沒有發生過吧。下一次真寧公主出宮,如果還是去那書院,你立刻讓我知道。”她移步石榴花前,仔細欣賞之後剪下幾枝花瓣完滿或結有珠子大小石榴的,精心紮成一束命人送到玉屑宮。“今天我見到邕王世子。”她說,“有那樣一個讓人羨慕的孩子,想必邕王就算遠離繁華的京城,也不會覺得寥落。”

崔落花知道在宮裡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素盈操心,不敢再用公學子弟的事情煩她。

“公學與世家,皇家與平民,中宮與……”素盈嘆口氣,“崔先生,是時局要亂了,還是這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