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業能力;失去健康的人會說:早知道就多注重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

與其事後追悔,不如在每個當下用心去做,全力以赴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將來必能愉悅地享受自己經營的成果。

“不問收穫”是一種心靈的滿足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品講的是“收穫”。須菩提對如來佛說:“世尊!您得無上正等正覺修成佛道這個境界,究的竟真一無所獲嗎?”佛聞言得知須菩提心有所悟說:“是的,是的。須菩提!我於法中絲毫無所得,不僅是無上正等正覺,乃至纖毫之法,我都無所得。因為有得即有失,我本無所失,何來有得?”

我們做什麼事,總會問自己這樣做會收穫釋什麼。其實,人生得到的所有東西,本來都是屬於你自己的。播下一種心態,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命運。想收穫什麼,就要問自己播下了什麼。

“收穫”是立在我們面前的一堵牆,如果我們覺得做一件事什麼都得不到,就會沒精打彩。佛則要我們做一個推倒這面牆的人,因為,牆外面是一片遼遠和廣闊。

“收穫”為什麼會成為我們做每件事之前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呢?因為“物競天擇”的社會,給了我們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需要收穫來為自己積攢生存的本錢。正因為我們事事必要有收穫,才會成為世界的主人。可是收穫卻遮住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看不見被收穫擋在外面的精彩世界,使我們看不到和諧的風與美麗的陽光;收穫禁錮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變得古板而又閉塞;阻隔了我們和其他心靈的交流,使我們變得孤獨而又寂寞。

佛說:“凡是可以用得失來形容的,都是身外之物,是迷失自性。般若妙法,本是自己家裡的東西,本來無失,從何有得。自已本身就是佛,人人都具備這些,如何能說“得失”呢?因為它一直存在在自性中啊。如果能做到沒有一點法可以得到,就是無上菩提。”

佛告訴我們,如果想改變這一切,只有看透得失,推倒收穫這面牆!在收穫的面前人本應該是很偉大的,因為,收穫是人的心創造並設計的,人可以隨便摧毀它。但有時,人卻顯得多麼渺小,遇到什麼事便去問收穫。其實只要有人的存在,任何東西都會變得脆弱無能。我們要做一個推倒收穫這面牆的人,因為,牆外面是一片遼遠和廣闊。“同一件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人的煩惱多半來自於自私、貪婪,來自於妒忌、攀比,來自於自己對收穫的苛求。托爾斯泰就曾說過:“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怎樣看待自己的收穫。每天早晨醒來不問收穫,滿懷信心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然後在工作、生活中享受這個過程,當你安心地躺下來,今天已然成為昨天,明天還很遙遠,享受你的睡眠。

“不問收穫”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一種純主觀的內在意識,是一種心靈的滿足程度。一個人能不問收穫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和發現快樂,就會找到幸福。不問收穫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變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活潑,能把苦難的光陰變得甜美珍貴,能把繁瑣的事變得簡單可行。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掙錢為目的;去愛而忘記所有別人對我們的貶低;去給予而不要計較能否得到超值的收穫;去運動而不管在人們眼裡自己的笨拙;“不問收穫”地去生活,去感覺,去釋放自己的內在,把整個的人放鬆,讓你心思集中在你做的事上,而不必在意外在的一切,讓自我的內在得到徹底地展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