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的這段話在李瑞鑫的腦海中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這樣匪夷所思的戰略戰術實在是讓他大開眼界。李瑞鑫覺得,這樣的戰術既然自己想不到,那麼滿腦子騎射無雙的韃子也一定想不到吧。
看著李瑞鑫的神色,陳文覺得勝利距離他已經近在咫尺了,於是乎他決定再扔出一個爆炸性的理論,把這扇門開得大一些。
“或許李兄弟你心中會疑慮,我陳文憑什麼相信自己一旦到達威遠侯的麾下就可以受到重用。”
這句話正是李瑞鑫此刻心中所想的,再絕佳的戰略戰術也需要有實行的資本,否則不過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我曾經很奇怪,為什麼歷史上很多名將都要讀《春秋》,而我所見過的武將裡大多卻連字都不認識?”
這個問題的出現一下子引起了李瑞鑫的興趣,雖然他沒有考慮過,但是聽聽總會有進益的,就像聽陳文講古一樣。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李衛公問對》中有對用兵的正奇之論,相應的對武將也有類似的劃分,他說武將分為兩種,一種是守將,而另一種是鬥將。所謂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鬥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
“守將易得,鬥將難求。事實上絕大多數合格的武將都是守將,因為只要規規矩矩的用兵便不會有大錯;但是鬥將則不同,鬥將好用奇兵,勝則一戰功成,敗則全軍覆沒,是故,奇正皆得,國之輔也。而這些國之輔弼便是歷史上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名將。”
把論點帶回到名將這個概念之後,陳文繼續講了下去。
“《孫子兵法》講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從古至今,我華夏誕生過很多名將,他們其中的一些或許在後四種德行上更為明顯,但是你仔細回憶下,即便是這些正奇皆得的名將中又有哪個不是智力超絕之人?”
“說到現在,問題又回來了,為什麼名將們都要讀書?這很簡單,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就才智過人,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透過讀書,一個常人也可以增廣見聞,提高智力,所以那些渴望建功立業的名將們才會去讀書。”
“也正是這個原因,文官大多不知兵,但是真正知兵的文官反而比武將更善戰,比如熊廷弼。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代替楊鎬經略遼東,期間重整軍備、安撫流亡,屢次擊敗老奴。後來就連那些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其在遼則遼存,去遼則遼亡。”
發覺自己好像有點扯遠了之後,陳文立刻把話題轉了回來。
“每個人讀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餘自九歲開始讀史書,到崇禎十二年始讀兵書,兩年後再讀史書。直至今年,自覺小有所成,方才南下投效王師。”
說到這裡,陳文話鋒一轉。“李兄弟久歷戰陣,又曾在靖國公帳下效力,想必也知兵之人。在下斗膽請李兄弟參詳則個,可好?”
“不敢,陳先生乃是大才,小人聆聽受教就是了。”說著,李瑞鑫躬身一禮。
“如此在下就獻醜了,李兄弟可知道廟算一詞?”
“廟算?”聽到這詞,李瑞鑫面露輕蔑。“那是文官的事情。”
文官領兵就個笑話,尤其在武將眼裡,更是如此,而陳文要的就是這份蔑視。
陳文笑著搖了搖頭。“上古之時,廟算就已經存在,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這個詞是指戰爭開始前在廟堂占卜的儀式。”
“到了今天,就像李兄弟說的,那是文官的事。而據在下所知,絕大多數領軍文官看來,所謂廟算就是對著地圖或者乾脆連地圖都不去看就憑空設想一個計劃,然後叫武將去實施。不過,我要說的也和這個沒有半點關係。”
明朝中後期,隨著文官在地位上徹底壓倒武將,出現了一種三駕馬車的指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