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好萊塢的影星經紀人說得好:
“到這裡,第一件事是認識你自己。你可以把自己高估,等著星探*,連配角都沒演,就一下子成為主角。你也可以坐冷板凳,一年年坐下去,把行情一點點降低;最後去跳牛肉場。再不然,”經紀人很嚴肅地說:“你就先別太高估,從跑龍套幹起,好好表現,慢慢往上爬。”
你有多少斤兩?
在臺灣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我在電視公司上班的時候,總不平。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從演員訓練班學起,幾年下來,也躍不上熒幕?又為什麼有人連攝影棚都沒進過,卻一下子被髮掘,突然當上主角?
製作人給我的答案很妙:
“有幸,有不幸。你如果自認有才具,是鳳凰,就可以拿喬,非枝頭不站。如果沒把握,就由樹根爬起,說不定有一天也能站上枝頭,變成鳳凰。”
他讓我想起一位美術系教授的話:
“作為一位畫家,畫價可以由你自己定。你可以自視很高,才畢業,一張畫就賣十幾萬。你也可以很保守,由一萬塊錢標起。但是你也得知道,前者可能幾年賣不掉一張,有一天又突然大紅,成了名家。至於後者,你可能賣得好極了,但從起初,就被定位成‘市場畫家’,一輩子也翻不了身。”
他所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是:
“記住!從一開始就認清自己的能力,再為自己定個價。如果定錯,可能影響你一生。”
看重自己與認識自己
每次看見自視甚高的朋友,一再拒絕不合他理想的職位,終於懷才不遇。或是在結婚生子,家庭的壓力之下,居然放棄半生的堅持,做了令人難信的選擇。我在想:
一個人應該先看重自己,立志成為偉人呢?還是應該隨時認識自己,為自己定下個適當的價碼?
談智慧
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勁,
看到一個蘋果落地,
就去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
可以成為牛頓。
那些自恃聰明,就不學不思的,
則成為了“鈍牛”。
天才與白痴
有位朋友被他孩子的老師請到學校談話。
“你的兒子太讓我頭痛了!”老師劈頭就說,“有一次我講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很窮……’話還沒完,你兒子就問:‘他有沒有爸爸、媽媽愛他?’我說:‘有!可是死了。’你兒子又問:‘那他有沒有朋友幫他?’”老師搖著頭說:“天哪!我這故事才講一句,他已經問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問題,害我一堂課,故事才說了一半。”
最後老師作結論:“你得把他送進特殊學校。他不是智慧不足,就是天才。”(後來他進了天才班)
很平凡的人可以是天才
隔不久,我在美國華盛頓的一份報上,看到個有意思的訊息,也是關於天才——
一個在威斯康辛州中學畢業之後,就跑到紐約當*的二十歲女孩子莉特,痛恨許多人認為她是“波大無腦族”,居然參加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合舉辦的“智商比賽”。結果以一百九十六分壓倒四所大學的頂尖高手,得到第一名。
莉特拿了一萬美元的獎金,繼續當她的*,據說因為“闖出知名度”,還身價大漲。
然後,我又看了達斯汀·霍夫曼演的《雨人》。所謂“智障”的達斯汀雖然看起來呆頭呆腦,卻表現了異於常人的聰明。我記得很清楚的一幕——
一盒火柴打翻在地上,達斯汀只看一眼,就準確地說出火柴的數字。數數看,一點也沒錯。
據說“這種人”常有特殊的計算能力。好幾位數連續加減乘除,他們能像計算機一樣,快速地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