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宮後,趙銘原原本本地將顧淮之所說的話全都告訴了元熙帝,再聽到顧淮之建議開武舉後,元熙帝忍不住大笑出聲,而後看向馮克己,「舅舅啊,你看看,真是後生可畏啊!」
馮克己亦是感慨萬千,忍不住搖頭,「顧氏,當真不愧是士族之首。嫡支一脈,驚才絕艷之輩盡出啊!」
--
作者有話要說:馮克己:還沒跟顧玄分出個勝負,顧淮之又冒頭了?顧家盡出妖孽,我舉報對面開掛!
第49章 參考
元熙元年,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深知後世考試套路的顧淮之都能肯定,以後這一年,就會成為後世考生的考點。
這一年年初,朝中商議了兩個月的科舉之事,正式商量出了一個具體的流程。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哪怕士族們在顧淮之的勸誡下勉強答應了科舉之事,但他們骨子裡的高傲是藏不住的,只要想想那個士庶同室爭奪功名的畫面就讓他們倍感窒息。士族高高在上的上千年,即便這次讓他們吃癟的是元熙帝,他們也沒再怕的,在遴選有科考資格的人上分外龜毛,差點把馮克己給逼瘋。
名聲不好的,劃掉;身有殘缺的,劃掉;近親犯過事在官府有記載的,劃掉。
要不是馮克己據理力爭,他們還想再加一條:長得不夠好看的,劃掉。
士族多顏狗,就是這麼耿直。
氣得馮克己差點背過氣去,要不是顧玄出言穩住了形勢,元熙帝剛剛登基不久,怕是就要見識一場百官大戰了。
在顧淮之的提議下,科舉設的分支特別多,囊括了士農工商所有階級。沒錯,處於鄙視鏈最底層的商人也有這個機會,考的自然不是什麼聖賢書,而是讓戶部官員問他們經商之道,只要他們能說會寫,都能參加。若是有為朝廷做出大貢獻者,可以被賜皇商之號。
這一點其實算是顧淮之自己夾帶私貨,說實話,要是顧淮之現在的身份不是世家子弟的話,他去重操舊業做生意,應該也能闖下不小的名聲。
更何況,雖然封建社會一直以農為本的自給自足經濟環境,但商業也同樣重要。看看宋朝,雖然總被罵國力弱,被周圍鄰居壓著打。但不得不承認,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還真不錯,都城中到處人聲鼎沸,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清明上河圖》上,甚至還有小廝在送外賣。
如今齊朝初建,百姓急需休養生息,以農為本,輔以商業,將經濟盤活了,百姓的元氣才能恢復得更快。
再說了,齊朝周圍不也還有幾個老朋友嗎?以齊朝盛產的各類絲綢茶餅和精緻瓷器,多少人捧著銀子想買都買不到。
真要讓商人們打通了這些商道,到時候大規模生產東西,總要僱人幹活,百姓們種地之餘還能幹點活計添補家用,多好的事。
再想得黑暗點,商人要想得了皇商這個名號,總得出點血吧?哪怕趙冀得了梁朝寶藏,打了這麼些年的仗,估摸著也沒剩多少了。
誰會嫌錢太多呢?手有餘錢心不慌,尤其要管著一個國家的人,這個國家還過幾年又來上一場天災,國庫全都堆滿錢糧也未必能讓人安心。
--
這時候,不就顯出商人來了麼。
顧淮之這招,也算是給商人們謀了另一條出路,和朝廷合作得個好名聲總比被朝廷當豬養,肥了後就宰一刀要強得多。
只不過,因為朝中人手不足,今年便只考進士算學和醫術幾科,等到明年人
手夠用了,再依次開設其他科。
值得一提的是,元熙元年的這次科考,也是唯一一次考中後便授官任職的科舉考試。過了這一年,接下來參加科考的考生,都要先過縣試府試院試考取秀才功名,三年後再過鄉試考舉人,次年再進京考會試看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