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齊襄公利用戰爭等手段緩解了國內外的壓力,但矛盾沒有解決,越積越多,終於在公元前685年,得到了爆炸性的釋放,齊襄公在這場叛亂中遇害。《左傳》莊公八年傳中記載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叛亂前的天氣:上文說到過流星雨,“秋,大水。無麥、苗”,濟水漲了潮,淹沒了齊國、魯國一帶的禾苗。有時候自然現象引發的事件就是某一種預兆,往往它們的根源來自人的行為反應。河道不治理,自然就漲水;常年不修水庫,就會幹旱——這也反應了整個國家機器的運作情況。
導火線:“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戌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因為齊襄公派兩個將領駐守在一個疾苦的地方,答應他們等到瓜成熟的時候就派人來輪換他們,結果,齊襄公屢次推脫言而無信,兩個將領不堪駐守在疾苦之地,才謀反。
暴動經過:“冬,十二月,齊侯遊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隊於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於門中。石之紛如死於階下。遂入,殺孟陽於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戶下,遂弒之。而立無知”。大意是:齊襄公出遊打獵撞見鬼,一氣之下弄傷了自己的腳,回到住處,正好趕上叛軍,雖然得到忠臣徒人費、石之紛和孟陽的掩護,還是難逃一死。歷史上有些事情真的說明了這麼一點,作惡的人最後千方百計地尋求庇護,也沒有好的結果。
叛亂的結果:異姓人做了國君,此人叫公孫無知。《左傳》中記錄了他的身份:“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襄公絀之”。無知是齊襄公奶奶的弟弟的兒子,輩分稍微比齊襄公高一點,因為齊襄公對他很刻薄,所以,無知聯合他人趁機謀反。
管仲的流亡
期盼已久的*發生了,有人歡喜,有人憂愁。在別人看來,管仲其實應該是歡喜的那一類人,因為其中一位叛軍將領管至父就是他同族的父輩親戚。
在迅速控制住朝野的情況下,管至父來找管仲出任政府要職。此前,管仲曾在他的幫助下,入伍參加過幾次戰役。
此前這位父輩親戚的舉薦都沒有使他做成官,現在管至父親自來找他,跟他說:“機會來了。”管至父從小看著管仲長大,知道他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所以,直接要讓他主持新政府的工作。但是,管仲沒有答應,只是說考慮一下,等管至父帶著兵馬一走(那時候局勢還很混亂,需要帶些兵馬保護自己),他立刻跑到公子糾那裡,叫他們收拾行囊,必須馬上就逃。
為什麼呢?叛軍殺掉的是正統姜氏的國君,立的是異姓的公孫無知,公孫無知是個無能的人,自然聽任叛軍將領連稱和管至父兩個人的主張,目前的局面,他們肯定是殺一儆佰,剷除異己。姓姜“皇家血統”的人留在齊國勢必要受到牽連,留在齊國等死,還不如逃到國外,尋找時機再回來。
那麼,逃往哪裡呢?管仲認為魯國是最好的選擇,公孫無知做國君肯定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到時候,一旦下臺,名正言順的就是公子糾,再借助魯國這個“孃家”的幫助,繼位的把握就很大。
“是啊!仲所言是對的,現在乘叛軍沒有回過神來,趕緊跑,不能坐以待斃。”召忽也勸公子糾。
雖然公子糾有點“婦人之仁”的猶豫,最後,還是點點頭,放聲痛哭。一個普通人要離開自己出生的家去逃亡,自然是很悲切的,這也感染到了管仲。
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叛亂髮生後,他們被迫立刻收拾了行囊,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