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頁

朝臣跪了一地。

四皇子端端正正跪在其中,連眉頭都沒有動一下。

八月末,十一皇子李承衍上旨, 斧頭幫、金鞭派等二十餘大江湖門派願為朝廷鞍馬, 受皇恩詔安。

萬歲連日稱病,已有多日不曾上朝, 接了奏章十分高興,在早朝時笑眯眯道:「這下大家滿意了吧?人家江湖群雄,願意入朝為官了。大家不用打打殺殺,開開心心多好?」

四皇子眼風一掃,自有大臣站出來駁斥:「萬歲降旨剿匪,十一殿下卻行詔安之事, 實為抗旨。」

皇帝手一揮:「哪那麼嚴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阿衍做事辛苦,細節就不要追究了。」

皇帝擺明瞭偏心小兒子,偏心得世人心知肚明。

身為君王,金口玉言,竟能親口說出「君命有所不受」。朝臣一時面面相覷,金鑾殿上鴉雀無聲,連一向多言的御史,都不知該說什麼好。

老皇帝見朝臣無言,還當自己說得十分有道理,滿眼都是笑意。

「咳咳,既然大傢伙都覺得阿衍做得不錯…那,朕要賞他!」皇帝連忙說,眼神有些恍惚,「想起故太子在阿衍的年歲,早已娶了太子妃,在東宮成家立業了。阿衍如今卻還與我同住承乾殿…」

提起故太子,老皇帝涕淚交加:「我越想,越覺得自己對不起我這兩個兒子…」

皇帝年少繼位,在位數十年,對先皇后一往情深,後宮不豐,生子十三人,生女二十二。

長至成年的皇子,有九人。

可在老皇帝的口中,說來說去卻依舊是「我這兩個兒子」。

九名成年皇子,皇帝卻只認故太子和十一殿下。

朝臣大氣不敢出。

四皇子卻好涵養,臉色變都不變,任憑皇帝涕淚交加,訴說自己與兩個兒子如何父慈子孝。

「阿衍孝順,不願意離開我。」老皇帝擦擦淚,「但為人父母,當為子計深遠。我這個當爹的,也不能總讓阿衍住在我身邊。」

「孩子大了,該成家了!」老皇帝說,「阿衍這次差事不錯,等他回來,賞他開府,賞他個老婆!」

皇帝要給兒子娶媳婦,天經地義。朝臣不多言。

可緊接著,老皇帝一句話石破天驚。

「既然要娶媳婦,總得有點儀仗,說出去好聽吧?不然人家姑娘為啥願意嫁他,是不是?」老皇帝嘟嘟囔囔,「等阿衍回來,我要封他個王!」

封,十一殿下為王。

寥寥數字,卻冰水入油鍋,激起一片沸浪。

四皇子入朝十年,兢兢 業業,有賢德美名——卻依舊只是白身。

不說太子之位,甚至從未封王。

十一殿下不過是出京一趟,領了一個差事,皇帝卻摩拳擦掌,恨不得明天就昭告天下,要封十一殿下為王。

皇帝心中屬意誰為太子,朝臣在這一刻心知肚明。

而四皇子,亦在這一刻徹底死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誰說生而為臣,便當永世為臣,被剝削被捆綁,向乳臭未乾的小兒三叩九拜,祝千秋萬歲?

父若不認自己為父,他又何必當自己是他的兒子?

————————————————————

九月初九,重陽節至。

皇帝賞菊祭天歸來,於宴上多飲了幾杯酒。

是夜,只聽驚雷一般的巨響之後,禁衛都指揮使在承天門前倒下,胸口竟出現碗口大的血窟窿。

從來沒有人見過如此的暗器。疾如閃電,快過眨眼的瞬間。

四周不見刺客蹤跡,唯有北安門外火光四起,四皇子率一千親衛攻入皇城。

如有天人下凡,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