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匠,在他三歲時去世。戰亂頻仍,父親早逝,在一次次逃亡中長大,這一切給童年的田中禾留下了過早成熟的精神烙印,使他的作品充溢著敏感、憂傷的情調。中學時期,田中禾愛好廣泛,除了文學,還喜歡美術、音樂,甚至一度想做一個天文學家。在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他選擇了文學創作。1958年,在讀高中二年級時,他的長篇童話詩《仙丹花》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中畢業後,他被蘭州大學中文系錄取。但他對大學文科的教學很失望,諸如文學史、文藝理論這些課程他在中學課餘都已讀過,並且早有自己的見解。1961年春天,正讀大三的田中禾,為了實現作家夢想,不顧家人勸阻,毅然退學,擅自把戶口遷到農村,到鄭州郊區當了農民。此後,他輾轉回到家鄉,當過民辦教師、辦過街道小廠,在艱苦的生活環境裡,自修完了大學學業,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堅持自己的文學追求,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1980年,田中禾被調入唐河縣文化館搞專職文學創作,把創作重點轉移到小說上來。1985年,回到家鄉20個年頭的他,在《山西文學》第五期發表了短篇小說《五月》。它以敏銳的感覺、清醒的思考,生活流與心理流的敘述方式,詩意的文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開啟了農村題材寫作的新風格,受到文學界廣泛好評,榮獲了1985…1986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田中禾二十年的藝術準備和底層生活積累借《五月》噴薄而出,《五月》的姊妹篇《春日》、《秋天》相繼問世,都引起較大反響。接著發表的《落葉溪》系列短篇、《椿谷谷》、《南風》、《枸桃樹》、《最後一場秋雨》、《明天的太陽》、《轟炸》、《匪首》等短、中、長篇小說,使他榮獲了“上海文學獎”,“天津文學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等多個文學獎項,一些作品以英、日、*語譯介國外。
1987年,田中禾調入河南省文聯,隨後擔任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家協會主席。
田中禾的作品,多以故鄉為背景,個人情感為題材。濃郁的鄉土氣息、豐厚的地域文化,人性的關懷,優美的文筆,詩意的氛圍,形式上的開放、創新,構成了田中禾的藝術特色。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田中禾所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可以分為兩個系列,他使用著兩套筆墨,在兩個領域開掘自己的題材。在《城市神話》系列裡,他承襲了前期創作中充沛的憂患意識和情感投放,以熱忱的筆觸,敘寫經濟大潮里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命運。比起前期作品,這些篇章語言更精粹,形式探索和現代敘事手法更嫻熟。三個中篇、四個短篇使用了七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和敘事方法。《殺人體驗》以幻想意識流手法寫出了一個下崗工人在困厄境遇裡複雜的內心世界;《不明夜訪者》以虛擬對話來揭示打工者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迷失;《諾邁德的小說》讓寫作者和他的作品相互交融;《進入》以三個主人公各自的自敘,勾畫連綴出價值觀混亂時代人性變異的圖譜;《黃昏的霓虹燈》、《來運,好運!》以現代進行時穿插閃回。《姐姐的村莊》則以田園詩風格展示了田中禾白描、寫實的敘事魅力。在敘述上這些篇章顯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他的另一個系列以中原歷史文化為背景,《外祖父的棺材和外祖母的驢子》、《親人(二題)》、《1944年的棗和穀子》、《六姑娘的婚事》、《進步的田琴》、《小車莊》、《第一次遠行》多以憶舊形式書寫時代的變遷。《出世記》、《詩人的誕生》則以一個少年的口吻,個人的人生經歷,透視了四、五十年代中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些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沒有選取重大的歷史故事,卻真實地描繪了百年中國的歷史人生。由於以親情和個人情感為主線,讀起來溫潤、宜人,濃濃的人情味極富感染力,一些細節常能催人淚下。
田中禾新近發表在2008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