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鬥之弩,普通小卒亦可輕鬆連發,一口氣打出十餘個矢匣,射出一百多矢去,手不酸,腰不軟,那可真是太難得啦。
再看標靶,那大漢先發十矢,其中者九,是宏輔單發一矢,亦中,木靶皆被洞穿,弩矢沒入其後的草垛之內——三十步可破重甲,倒確實並非虛言。
然而退至四十步外,再由那大漢打完新的弩匣,命中率卻跌落到了百分之五十,而且皆不能洞穿木靶;退至五十步外,十矢中只有二矢上靶,六矢射飛,還有二矢力盡而墮。
命中率和射程還是不盡如人意啊,但考慮到這只是初製品,據孔明所言尚可改進,倒亦勉強可用。是宏輔直接詢問諸葛亮:“所缺者何?”你覺得哪些地方還不夠滿意,需要改進呢?諸葛亮躬身答道:“其缺有四……”(未完待續。。)
第二十二章、未盡善也
諸葛亮指出自己新研製的連弩尚有四處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是質量太大,只能以車載送,倘若人力搬運,恐難持久,所以對於嶺南地區道路狹窄、崎嶇,難以行車的地方,運送起來就很困難了。他考慮按照是宏輔當年製造礮車的故技,將來嘗試把連弩分解為方便臨時組裝的多個部分,那麼由二三小卒扛著,就能跟上行軍速度。而且使用時若以一人操作,一人換匣,發射速度也會更快一些。
第二是準頭不足。一則為了便於連續發射,鐵矢無羽,很難保證平穩飛行;二則常用的弩上多設“望山”,方便瞄準,但連弩上的矢匣佔據了“望山”的位置,導致瞄準不便,準確度又大打折扣。
第三是成本比較高,弩具上運用了整套六枚齒輪,暫時以銅鑄造,這年月銅可鑄錢,或名為“金”,所以僅僅這些齒輪的花費就很昂貴了。即便將來更為鐵製,要求齒輪可以精確咬合,亦非普通匠人所可辦也。基本上造這一臺連弩的費用,可制強弓五張、勁弩四具。
四就是射程還不能令人滿意。諸葛亮採納了是宏輔的建議,以麻雜絲,絞繩做弦,經過試驗,對於潮溼氣候的適應性很好,但其彈力終究比不上獸筋之弦。而且鐵矢沉重,也制約了有效射程。倘若是普通的四石六鬥踏張弩,配以羽矢,怎麼著也能射到一百二十步開外才對呀。
諸葛亮說了,這四個問題,某些我已經有了思路。只要給夠研製的時間和經費。並不難解決。某些卻還沒有合適的改進之法。所以我才先來演示給老師您看哪:“先生曾損益礮車,別有巧思,或能啟亮之智也。”
是宏輔皺皺眉頭,心說我哪有那麼多的巧思?況且槓桿還則罷了,對於齒輪,那是一丁點兒研究也沒有哪。轉過頭去注目馬鈞:“德衡以為若何?”
馬鈞正瞧著諸葛連弩,心癢難搔——他自從入都為官以來,事務煩冗。已經很久都沒有摸過自己最感興趣的機械啦——突然聽問,不禁愣住了。唉,怎麼這裡面還有我插話的份兒啊?不是要等你們忙完了才來跟我說事兒嗎?
難道說是太尉和諸葛侍郎召我前來,就是為的這具新連弩?不會吧……
一時間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是宏輔揶揄道:“德衡曾雲擅機括,因此而重算學,得非誆吾耶?”隨即又怕嚇著了這小孩子,趕緊溫言撫慰:“可直言無妨,吾不罪卿也。”
馬鈞猶猶豫豫地站起身來,跑到連弩前面。繞著連轉了三圈,仔細觀察。隨即把手一攤:“吾、吾……鈞不識其中機、機……”雖然話沒能說完,是宏輔與諸葛孔明皆玲瓏七竅之人,哪有不明白他所言何意的?孔明當即便從袖中抽出一卷紙來,遞給馬鈞:“此構圖也,德衡可觀,然切切不可外洩!”
馬鈞接過紙,展開來一瞧,果然是諸葛連弩的結構圖。他翻了一翻,光盯著齒輪傳動部分仔細瞧了半晌,這才囁嚅著說:“以鈞意、意、意……”紅著臉抬起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