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改革之後,項南隨後又進行了教育體系改革。 在此之前,他雖然在各村、各鄉都開辦了學堂,讓孩子們都有書可讀,大大提高了百姓的識字率。 而且,科舉增加了數學、物理、地理、外語等多門,篩選出了一批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但是隨著帝國的壯大,以及發展的需要,單是這些人才還是不夠。 人才的培養機制還是太慢,而且培養出的人才,技能還是有所欠缺,供不上發展所需。 比如化學人才就相當稀缺、土木工程、地質學、高階物理、機械設計等,也都面臨著巨大的缺口。 而靠著科舉,每四年才選一批人才,每批不過兩百來人,哪裡夠用。要知道,二十一世紀,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可是足有千萬之巨。 按照人口比例來算,乾隆三十二年,全國人口兩億,那麼每年畢業的人才,應該高達一百多萬才對。可如今四年才出兩百人,自然是不夠用的。 所以要改革教育體系,多出人才,方為正道。 項南繼續大刀闊斧的改革,由學堂、縣學、州學、府學、國子監,改為小學、中學和大學等, 其中小學九年、中學三年、大學四年。小學九年,不交學費,不交雜費,不交書本費,中學到大學開始收費。各省撥款建立中學、大學。 其中中學每縣一座,大學每州一座,碩士站每省一座,博士站只有京城一座。按成績錄取。 小學學習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地理,中學增加生物、化學,大學增加物理、化學、金融、生物、醫學、海洋、土木、機械、法律、化工等科目。 並在未來二十年內,逐步廢棄科舉,改從大學、碩士站、博士站招收人才,提拔重用。 …… 如此改革,其實不算激進,畢竟這麼多年來,科舉制度已經大幅改變。 絕大部分年輕學子,都是從小進學堂學習外語、物理、地理、數學等科目,而且最近幾年科舉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像物理、外語、數學、地理等科目比例越佔越高。 剛開始,科舉雖然也考這些科目,但並不計入總分,還是看八股文章寫得如何。到後來這些科目就佔到總分的一半,與八股文章平分秋色。 而到了如今,八股文章已經不再重要,只跟數學、物理、地理、外語佔同樣分數。這樣的變化,新一代學子已經適應了。 而且,他們對這種改革更歡迎。因為往年要考上舉人,才可能有官坐。考上進士才能確定有官坐。 科舉四年一考,一科只錄取一兩百人。導致多少讀書人皓首窮經,從年輕考到老死,最後也只是一介寒氏。 但現在不同了,只要成績優秀,就可以上中學,上完中學上大學,只看總成績說話,畢業之後就分配工作,這可比四年一度的科舉穩當多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歡迎。 至於老一代的讀書人,那就對不起了,跟不上時代,就只能被時代所拋棄。 …… 而科舉制度的逐步廢棄,也導致之前的秀才、舉人的特權逐步被削弱。 比如秀才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稅糧;見官不拜;秀才犯法,如果不是重罪,只由儒學處分了事,在學校除籍之前地方官不得用刑;秀才可以戴方巾、穿綢衫,可以使喚奴婢。 舉人相比秀才,待遇還要更高一級。舉人可以免除一百五十畝土地的田賦,免除十幾戶人家的徭役; 舉人犯罪,地方官員不能隨意逮捕拿問的,需要申報給省學政,由省學政出面,對舉人進行教育和處分;舉人若屢試不第,朝廷會給安排個小官,每月能夠領一份薪餉。 等教育體系改革完畢,科舉制度作廢之後,秀才、舉人的特權自然也就沒有了。儘管那些秀才、舉人都很不服氣,但是面對朝廷卻也是無法可想。 原因很簡單,清朝三百餘年統治下,秀才才只有四十多萬人。也即是說,乾隆朝的秀才最多也不過十萬,舉人和進士的數量就更少了。 這麼點人,還不及旗人的數量多。項南當年改革旗務,幾百萬旗人都沒放在眼裡,十幾萬秀才又算得了什麼? 況且自古說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一幫讀腐了書的人,項南才不會放在眼裡。 …… 當然,秀才、舉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