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項南和章子禕忙著拍攝《我的父親母親》之際,項南之前參演的《沒事偷著樂》也在五月份正式上映。 項南雖然只在裡面演了個配角,所有戲份加在一起,還不到十分鐘,就是個男三、男四。 但是致青春工作室卻是遍天發稿,鼓吹項南的演技、戲份的重要性,以及在劇組的好人緣兒,鬧得倒好像他是主角一般。 仗著九零年代,娛樂圈還不興炒作。像馮鞏、丁佳麗、李明起、王勁崧等人,就是老老實實的拍戲,拍完戲也不知道去宣傳,所以被項南輕而易舉的摘了勝利果實。 “去看《沒事偷著樂》吧,袁華主演的~” “他出場雖然不多,但演得是真好。那句‘我快憋屈死了’,真的說出我心聲了。” “袁華的演技是真不錯,我覺得電影裡,就屬他演得最好。你看報紙、雜誌上都誇他~” 平頭百姓們都議論紛紛道。 法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中提到,大眾沒有辨別的能力,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因此他們迷信權威。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致青春工作室如今就是利用輿論來影響民眾。九零年代,報紙、雜誌等紙媒,還是很有公信力的。 而且,除非演員的演技真的太爛,爛得都讓人覺得辣眼睛,普通民眾是無法判斷演技高低的。 因此當輿論普遍吹噓項南的演技,吹噓他的人氣,吹噓他的重要性時,民眾就會很容易信以為真。 …… 再加上致青春工作室還蹭著張義謀的熱度,借項南主演《我的父親母親》大做文章。 “張義謀欽點項南做男主角,影壇新星正冉冉升起~” “項南成為鞏利親師弟,出演張義謀導演新片。” “項南演技獲張義謀肯定,不遜於柏林影蒂葛悠!” 彩虹屁猛吹,拉踩碰瓷齊上,這才不到倆月的功夫,項南就已經被吹成國內一線演技派,足以與葛悠、鞏利、王志汶、陳道鳴等並駕齊驅。 雖然圈內人都認為誇張了,不過老百姓是真不懂啊。見報紙上都這麼說,禁不住忽悠就信了。 如此一來,項南的人氣、地位、知名度都是直線飆升。 再趕上九三年,電影產業改革;九九年,電視臺製播分離,給民營資本進入影視產業開啟了缺口。 一家家民營背景的影視公司成立,開始投資拍攝電影、電視劇。而這些老闆很多都是外行,他們投資拍電影、拍電視劇,很多都是看得演員知名度,誰火就用誰。 如此一來,如今聲名鵲起,有名氣,有演技的項南,自然就成了他們眼中的香餑餑兒。 一時間,各路片約蜂擁而至。都不用閆婗四處投簡歷,片約就已經多到後年都拍不完了。 …… “暫不著急接劇,先看劇本,再看陣容。”項南打電話跟閆婗商量道,“現在是我事業的上升期,累積名望最重要,錢並不著急賺。” 他賺錢的渠道多得是,還真不在乎拍戲的片酬。再說現在片酬也不高,拍電視,一集才三四萬。 而且這集數並不是播出時的集數,而是剪輯版中演員出場的總時間,除以每集的時長得出的集數。 因此一部三十集的戲,項南身為主角,出場時間佔一半的話,也就能拿五六十萬片酬。再刨除需要繳納的稅收,也就能賺三四十萬而已。 而三十集的電視劇,即便拍得時間很趕,也得兩三個月時間。因此,實話說,價效比並不算高,項南出演的意願,自然也就不強烈。 閆婗點了點頭,“那好,我會幫你好好選的。” “嗯。”項南笑了笑道,“閆姐,如果有好的機會,別忘了給自己啊。你當經紀人,絕對可惜了。” “行了,我知道了。”閆婗笑道,“也就你,還支援姐~” …… 六月末,《沒事偷著樂》落畫,總票房為一千三百萬人民幣。實話說,真不算高。放到後世,類似的陣容,怕是十億、二十億都嫌少。 不過即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算是大賣的。因為它的製作成本很低,總共不到三百萬人民幣。 再加上賣給電影頻道、以及海外發行的版稅,粗估一下,長安電影製片廠至少也賺了六百萬人民幣,也算